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一米范文美丽的编辑帮家人们分享的《长江之歌》阅读理解及答案(通用6篇),欢迎阅读。
长江之歌阅读答案 篇一“炼字”指诗人经过反复推敲琢磨,挑选出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达情意。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
“诗眼”往往是一首诗内容的凝聚点,能拓宽、加深诗的意境,集中表现诗的旨趣。某个字炼得好,能显示诗的题旨,这个字就是诗眼,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但也有一些“诗眼”并无特异之处,例如韦庄的《金陵图》:“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其中“伤心”两字并无独特之处,但能体现全诗的情感基调,也是诗眼。
我们说的炼字题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含对“炼字”和“诗眼”的考查,涉及实词和虚词,常见的题型有赏析、辨识、评价、比较等四类。
一、赏析类
这类题要求同学们回答诗词中某个词表露的情感或体现的意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表现的。
这个词往往是“诗眼”,因为诗眼引领着全诗的内容。同学们在赏析时要做的是“验证”,即从各个句子中找出与诗眼相呼应的内容。可以按照自然顺序逐联分析,如例1;也可以按照表现手法的类型进行分析,见例2。
【例1】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这首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声、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出“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例2】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 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 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这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幽”这个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诗人以景写“幽”,诗中“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同时又以动衬“幽”、以声衬“幽”,用“下鹭”“鸣蛙”衬托出环境之清幽。
二、辨识类
这类题要求同学们找出一首诗的诗眼或某一联内炼得最好的字词,并说明理由。
遇到这类题目,特别是要求找出某一联里“炼”的字,一般宜关注动词或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比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句中的“咽”和“冷”字。
简述理由时,应首先说明这类词语突出了描写对象的什么特点,然后说说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当然,也有很多诗句不是靠动词取胜,而是以形容词、名词、数词或者虚词的妙用见长,同学们要注意辨析。
【例3】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颈联中有两个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浮”和“动”。“浮”字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浮动,实际上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字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水势之磅礴。
三、评价类
这类题往往会引用他人对诗词的“诗眼”“炼字”的评价,问你是否同意此说,并要求说明理由。
答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是否有明确的评价指向。比如例4的评价指向非常明确,要求同学们分析“系”和“啼”两个字的妙处,答题时如果说这两个字用得不好,恐难得分。例5的评价指向实际上也比较明确,同学们宜顺其意而答之;如果要提出不同的意见,必须具备充分的理由。
【例4】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这首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它们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出柳条藤蔓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例5】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字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卧”字十分精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劲儿表现得栩栩如生,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如果不同意此种说法,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也可得分)
四、比较类
这类题有两种考查形式。
一是给出两首诗,诗中有相同的词语,要求就相同的词语进行比较(例6)。这时,差异往往体现在意境上。因此,只有深入领悟意境特点,才能说清楚两者之间的差异。
二是要求分析诗词中某个特殊用法的词语和一般用法的词语之间的区别(例7)。这时,同学们可以从能否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这个角度进行辨析,也可以从营造的意境差异方面加以考虑。
【例6】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王 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深 周 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上面两首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的心境不同。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王诗描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零落、昆虫哀鸣,更添悲哀。周诗描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独坐灯下苦读而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夜读的投入和专注。
【例7】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首句写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为什么?
长江之歌阅读答案 篇二诗歌大都借助“意象”表达情思。“意象”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何谓“意象”?“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寄托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
意象归类
二、典例解析
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试题分析
题目是对诗歌形象鉴赏的考查,侧重诗歌意象的浅层理解,但浅题难答。解题的关键是找出能“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而非仅是“表现其情感”的意象,也就是说所找的意象是有明确限定的。我们应看到题干指向与所供答案之间存在的偏差,审题精准的考生不要认为答了“日暮”和“月初白”即大功告成。当然,如果严格依照题意,符合条件的只有“日暮”和“月初白”两个意象,表明由暮而夜的变化。而“落叶”“流萤”“孤灯”等都不具夜渐深沉的变化之意。其中“清秋”虽是时间,但无法与“日暮”和“月初白”相连而显其变化的脉络。
参考答案:清秋 日暮 月初白 落叶 流萤 孤灯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泸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了“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试题分析
对于意象的分析,首先看物象的特征,其次看诗人赋予它的情感,最后看诗人使用意象时所运用的手法。如“人生长恨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一种正向的比喻;“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是对比的衬托。
本题中的“水”是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这里要对两首诗中出现的“水”的意象进行比较分析。把“水”放入具体的诗句中,结合它的物象特征看它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水的物象特征是长流不尽,上一首诗就是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长流不尽而年光不长在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沧桑变化的感慨。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浙江卷)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
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注]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______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
试题分析
该题型难度较小,属于基础鉴赏内容。这里对元曲的前四句作了分析,说出某意象所包含的特征,要求考生从曲中选出它所对应的意象。前四句共写了小径、流水、青山、白云四个意象,对应题目中的分析,不难得出答案:流水、白云。
三、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
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什么意象,共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长江之歌阅读答案 篇三古诗词阅读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种题型,考生应系统细致地进行备考。在古诗词阅读题中,对于意象、意境的考查是备受出题老师青睐的一种题型,并且此题型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对此进行细致的讲解是非常有必要的。
【典例呈现】
1.阅读《卜算子 咏梅》,回答问题。
卜算子 咏梅
[宋]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2014・湖南长沙卷)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
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 的意境。下阕则写出了梅花 、 的品质。
2.阅读《虞美人 听雨》,回答问题。
虞美人 听雨
[宋]蒋 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2014・山东滨州卷)词中的“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望江南》,回答问题。
望江南①
[南唐]李 煜
闲梦远,南国②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释]①望江南:词牌名。这首词是南唐后
主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②南国:李煜故国南唐,
都城在金陵(今南京)。
(2014・江苏南通卷)这首词写江南秋景,选取了江山、 、 、明月等典型景物,描绘了南国秋天 的景色。
【考点解析】
考点一 体会意境
【思维轨迹】例1考查考生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体会诗词意境的能力。在解答这类题时,理解诗词大意是基础,明确其中的景物有哪些特点是关键;在语言表述时,可以在忠实于原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添加恰当的修饰词语,或者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体会意境,要注意四点:一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不必每句、每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二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用优美的语言再现诗歌意境;三是要忠实于原诗词;四是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
【参考答案】《卜算子 咏梅》 落寞凄清 高
洁 坚贞(不慕名利 傲立风雪)
考点二 描绘情景画面
【思维轨迹】例2是一道情景画面描述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词画面的情景描述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问题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简练的话语概括出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孤清、或生机勃勃、或雄浑壮阔、或恬静优美、或孤寂清冷,或萧瑟凄怆等。第三部分,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来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虞美人 听雨》 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
考点三 抓准意象
【思维轨迹】例3是一道考查诗词意象的题目。抓准意象是理解诗词内容的重要环节,本题明确了答题范围,要求考生在句中找意象,词中描写的事物有“江山”“明月”“芦花”“孤舟”等,答题时要注意意象是具体事物,不带任何描述,如意象是“芦花”,不能描述成“芦花纷纷”;意象是“子规”,不能描述成“子规悲鸣”等。
【参考答案】《望江南》 芦花 孤舟 肃杀、凄寒
【技巧总结】
意象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意境是
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其所描绘的生活图景的巧妙结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作者的内在情思的统
一。意象在表达了一定的情感和思想之后,就形
成了诗歌的意境。
要想把握住诗歌的意象、意境,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准确捕捉意象
一首诗词,从字面上看是词的连缀,从构思上看是意象的组合,因此,作者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还要用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作者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其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在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会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如《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的啼鸣、“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暗淡和“渔火”的寥落,深切地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作者孤孑清寥的心情。
二、熟悉传统意象
在我国古典诗词漫长的历程中,有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那么解读诗词就会容易很多。所以考生要想准确理解古诗词,(一米范文☆www.1mi.net)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学习中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抓取“象”的摹本特征,分析其人文意义。
【专项训练】
1.阅读《雨过山村》,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唐]王 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2014・山东德州卷)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
景色怎样的特点?
2.阅读《田舍》,回答问题。
田 舍
[宋]范成大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2014・浙江台州卷)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的画面。
3.阅读《淮上与友人别》,回答问题。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之歌阅读答案 篇四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两句诗说的是阅读文章要理清作者思路,遵循思路把握文章的真谛。其实,高考的备考何尝不是如此,摸清命题者的思路是至关重要的,按命题者的思路去备考,备考才能有效。那么,怎样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呢?笔者认为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读懂诗歌。怎样读在考纲中,关于诗歌鉴赏的表述有两条: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考纲的表述可以看出,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主要体现在形象、语言、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四个方面。笔者先从一节高三复习课说起:案例:时间:2009年5月6日地点:兰州市某中学形式:海淀区高三语文期中试卷的讲解授课流程:一、交代阅读诗歌的方法1.关注形象(讲了3个问题:①什么是形象②形象的特点是什么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2.语言3.表达技巧(讲了有关技巧的一些知识点: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情节结构、抒情方式)4.思想观点态度二、练习1.教师读题(附: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闻邻船吹笛杨基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已分①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注】①分:料,料想。(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境。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心情感。C.诗歌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念之情。D.这首诗为七言古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2)这首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抒写了诗人秋江月夜闻笛的感受,诗人的感受有哪些?(3)此诗开头两句“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与《琵琶行》中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有景物描写,两处写景,作用有何不同?参考答案:(1)A(诗歌结尾两句不是写景,而是诗人的心理感受)(2)诗人感受到吹笛人的羁旅行驿之苦(或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漂泊别家之远、形色憔悴之状),吹笛人的思乡之情,引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思(或引起诗人共鸣)。(3)杨诗中的“江空月寒露华白”,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凄清的图景,为闻笛提供了背景,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感情基调。白诗中的“唯见江心秋月白”,用秋江月夜的寂静,烘托出琵琶声令人沉醉的动人效果。2.教师疏通诗意(逐句分析,该句写了什么内容)3.讲题(在给出正确答案的同时,逐题逐选项分析错因)在教学环节中,教师教给学生的方法(或技巧)往往仅仅是方法,而忘了给学生使用方法的实践意识和机会。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得从教师的示范做起。1.从题目入手:“闻邻船吹笛”,可见诗歌写的是“听见邻船吹笛的事情”,由此可以联想到是在哪里听到的?听到后会产生怎样的感觉?笛声是怎样的?等等。2.从形象入手:讲清楚三个问题:①诗歌写了什么形象?②形象的特点是什么?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3.从表达技巧入手:先讲清楚表达技巧应该包括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情节结构,抒情方式。然后引导学生逐一作出分析: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其中描写是虚实结合,注解“分”在暗示考生后两句是想象之景;其次是动静结合(正因为环境的安静,才有了笛声的清晰)。修辞手法:比喻情节结构:卒章显志(律诗、绝句的结构:起、承、转、合)抒情方式: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前两句写景或叙事,后两句抒情)怎样备考诗歌鉴赏的备考,最基本的方法是选好例子,借助例子落实知识点。如,可以选择严武的《军城早秋》讲透意象的问题,选择白居易的《村夜》《暮江吟》讲透修辞语言的问题等等。下面以唐朝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为例,来说明如何借助这个例子来落实表达技巧这个知识点。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之所以选择这首诗作为学生掌握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例证,是因为这首诗中关于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修辞手法、描写的角度和抒情的方式。1.修辞手法:比喻(如霜的月光,月下雪一般的沙漠)、夸张(一夜征人尽望乡)。2.描写的角度:从描写顺序看是由近及远、由下到上;从感觉上说是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从虚实的角度看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一夜征人尽望乡)。关于虚写:虚写是相对于实写的,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写自己的心中所感。一般有两个角度:或从自己的角度想,或从对方的角度想。一般来说,从自己的角度想,学生容易上手。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也称“对写”。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有所思想,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入手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3.抒情的方式:前两句融情于景,后两句直抒胸臆。①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前两句写的是景;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②情景交融:前三句写景蓄势,末句直抒胸臆,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③直接抒情方式:前三句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中来。④虚实结合培养规范答题上面的备考只是解决了学生“读懂诗歌”的任务,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成绩,还需要培养学生规范的答题意识。训练答题的规范化,往往从答题的基本模式的领会开始。而这种基本模式,又往往是从高考命题答案研究开始的。研究参考答案,其目的是分析命题者制作答案的方法是什么。第二步则是提供练习,让学生制定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总之,诗歌鉴赏的备考如同读文章一样,“命题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只有揣摩清楚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和制定答案的思路,沿着其思路进行备考,才能提高备考的效率。
长江之歌阅读答案 篇五一.鉴赏意象类
1.分析意象的特点
一般问题:诗中意象表现出什么内涵?
变式问题:为什么这是一首什么诗?请结合诗歌说明。
答题对策:了解古诗常见意象的特点
例1.04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诗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抒写的是征人的戍边生活。
2.分析意象的寓意(分析意境型)
一般问题: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问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对策:一要了解答题步骤:(1)描绘画面(2)氛围特点(3)思想感情;二要掌握基本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例2.05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2) 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孤单、寂寞的心情。
3.分析形象
一般问题:简析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形象?
变式问题:作者塑造的形象有何寓意?作者笔下的某一意象有何特点,象征了什么形象(品质)?
答题对策:一必须熟悉和了解一些诗歌意象的基本寓意;二要掌握答题步骤:(1)明了形象类别(景、物、人)(2)分析基本含义(3)指出作用或效果。三要掌握答题套路:本诗塑造了()的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江苏高考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这个类型,因此,要予以特别关注并注意强化训练。
二.鉴赏内容和情感类
1.分析层次内容
一般问题: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请简析之。
答题对策:掌握答题步骤:(1)指出具体几个层次(2)分别解析概括出层次的内容。
例3.07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案】不应把离合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2.分析主旨情感
一般问题: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何种思想感情?
变式问题: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请说出理由。
答题对策:一要掌握答题步骤:(1)表述观点(2)原诗证明;二要掌握答题套路:我认为(),原因是( )(从原诗中找到理由并分条陈述)。
例4.1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冷落心情。
三.鉴赏语言类
1.解说语言的表层含义
一般问题:诗中某词或某句是什么意思?表达出什么情感?
答题对策:知道基本答题步骤:(1)字面意义(2)景象或情感。
例5.0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了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炼字型
一般问题: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题: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结合诗歌赏析某字的表达效果。
答题对策:一要知道答题步骤:(1)字面意思(2)句中景象(3)情感作用;二要掌握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例6.06江苏卷:请阅读下面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室人降日 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3.一词领全诗型
一般问题: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变式问题:诗以某词开头,请结合诗歌具体说明。
答题对策:掌握答题步骤:(1)内容上对表达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2)形式上在结构、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例7.05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原词见例2)
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案】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4.分析语言特色
一般问题: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
变式问题:诗中有一联写得很感人,请作分析。
答题对策:一要了解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二要掌握答题步骤:(1)点明特色(2)结合分析(3)表现情感;三要掌握答题套路: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如( ),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 )情感。
例8.06江苏卷: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原词见例6)
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激起读者强烈共鸣。
四.鉴赏表达技巧类
一般问题: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问题: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对策:一要熟悉抒情手法、描法和修辞手法这三大类表现手法;二要掌握答题步骤:(1)指出手法(2)具体阐释(3)分析效果;三要掌握答题套路:这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如( ),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例9.05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原诗见例6)
“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五、对比鉴赏类
一般问题: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方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变式问题: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答题对策:掌握答题步骤(1)确认角度或找出相关比较点 2、结合原诗中分别分析,分条做答。
长江之歌阅读答案 篇六由上表可见,今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呈现如下特点:
1.基本保持去年风格,题量2-3题,分值6-11分,题型以简答为主,唯北京卷一如既往地考了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湖南、浙江卷各考了一道名句填空题,难度都不太大。考点覆盖了内容(感情)、手法、形象、语言等常见的知识点,其中江苏、湖北卷还涉及到对诗歌风格的考查。
2.选材以宋代诗词为主。17套试卷(上海卷因试卷未公布,不在此次分析之列)考到了19首诗词,宋代占12首(其中诗词各6首,含一首金代的诗),占66.66%,唐代4首,占22.22%,清代诗词各1首,占11.11%。有宋一代,文人力求创新,他们在内容上注重突破唐诗写景抒情的高峰,向理趣发展;在形式上将五代以来形成的词发扬光大,形成婉约、豪放两大流派,成为宋代文学的名片,特别是国家积贫积弱,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百姓流离失所,志士报国难酬,产生了许多动人的作品,正应了清人赵翼的一句话:“国家不幸诗家幸。”加上唐诗一直是师生关注的重点,为避免押题,各地命题者不约而同地将目光盯上了宋代诗词。
3.尽量选取课本中出现过的作者的诗,便于考生理解时知人论世。这19首诗涉及18位作者(其中辛弃疾作品出现两次),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作者有10人,唐诗三大家李白、杜甫、白居易悉数登场,给考生以亲切感。这也启发人们诗歌鉴赏无论是学习还是复习,要做到由课内往课外的有机延伸。
4.考查内容趋向常规,难度总体较去年降低。如炼字题考查了“嫩”、“绿”、“净”等较为常见的形容词,让考生不至于无从下手,手法上考查了烘托、借景抒情、用典抒情、虚实相生、视听结合等常见的写作技巧,尤其注重对比喻、拟人、对比、借代等常见修辞手法的考查,而且指向性特别明确,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二、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见题型分类评析
(一)情感类
1.指出诗句的情感。
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直接指出某诗句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诗人在诗歌中往往通过意象和直抒胸臆表明自己的情感,因此在答题时要善于抓住所提供诗句的意象及表明情感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然后概括出来即可。
如课标卷Ⅰ第8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鹊 桥 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上阕最后两句选取“封侯”、“渔父”二个对比意象,前者是达官之人,后者是隐士,表明情感的词是“独”,整个意思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志存恢复的儒生(我)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翁。结合起来分析可知,这二句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再如江苏卷第9题第(2)问: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 眠
唐 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4分)
理解此联中诗人的心境,须扣住“世味”、“时光”这二个意象和“掩”“便”这二个词,“世味”即世俗之情,世态炎凉,因为要远离“世味”,所以“门常掩”,不愿与俗人接触,表明作者对尔虞我诈的官场的厌恶;“时光”即日光,看日光照射到竹席(簟)上,觉得很悠闲,表明内心的恬淡。这样一来,该题的答案也就出来了: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2.分析诗句的情感。
分析诗句情感的答案要领与指出诗歌情感题一样,只是上面“指出”题型中分析的过程不要写,而此类题型则要写出来,否则分数就得不全。
如课标卷Ⅱ第9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饲怅江头几树梅,
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
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
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
却望柴荆独自回。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该联中“日落”、“寒鸦”、“柴荆”等意象一般表达惆怅之情,“沉吟”、“独自回”这些动作表明诗人寂寞、矛盾的心情,抓住它们可以得出答案。示例:表达了作者寂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感情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去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落后才离开。
3.概括诗歌的情感。
概括诗歌的情感,就是要立足于全诗,通过对整个诗歌中的意象、表明心情的关键词语的解读,将诗歌的内容进行分层,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对每一层中的情感进行归纳。
如湖北卷第14题第(1)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 江 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的“曲江花”代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这首词分上下二片,共分三层,上片讲了二层意思:“记得”二句扣题回忆当初一同考上进士情景,写出了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如今”三句感慨仕途不顺,“空”字表明作者内心的无奈。下片先遥想友人去后的情形,然后直抒胸臆——“离愁难尽”。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这首词蕴含的主要情感有:久别重逢的喜悦,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离别在即的愁绪。
4.分析全诗的情感。
与上述概括题不同,这种题型要结合全诗进行解读,并把解读的过程简要写出来。答题时可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总体概括全诗的情感,然后结合诗歌意象等进行分析,最后对上文进行总结。
如四川卷第13题第(1)问: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
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
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
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
自把新诗百遍开。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前二联“晚岁”、“华发”、“不堪”、“闲伴”等词语,表明作者已头发花白而不得重用的苦闷,第三联表明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最后一联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5.探究诗歌的情感。
探究能力是高考中最高的能力要求,就诗歌鉴赏而言,这种题型要求考生有广阔的视野,抓住诗歌的意象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还要注意知人论世,其答案不唯一,只要自圆其说即可,但要从诗中找到依据。
如湖南卷第10题第(3)问: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钓 船 归
贺 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4分)
本题答案要点是: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6.比较情感的异同。
比较情感异同,顾名思义,即命题人用两首或两首以上的情感相关联的诗歌,让考生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出它们的异同之处。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选准比较的切入点,最好抓住二诗共有的意象进行分析。
如安徽卷第8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这二首是唱和诗,唱和诗往往有共同的意象或意境,如这二首诗皆用了“月”、“竹”、“鸟”的意象,不过在具体描写时有同有异:韦诗的“月”是皎洁的,赵诗的“月”是“冷晕”,韦诗的“竹”在霜风中摇曳,赵诗的“竹”在秋雨中哭泣,二诗的“鸟”都在夜半被惊醒,韦诗中有人,赵诗中没有直接写到人,但让人感到夜不成眠的人存在。抓住这个切入点进行比较,命题人提出如下答案:
相同点:都表现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的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主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竹,秋月寒枝,凄冷袭人。
(二)内容类
1.理解诗句的内涵。
诗歌鉴赏首先要读懂诗歌,理解诗句是读懂诗歌的前提。这种题型难度不大,但要注意一般让考生理解的诗句往往具有深刻内含,我们要透过诗歌字面的意思,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挖掘其深层的意蕴。
如重庆卷第12题第(2)问: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分)
解读此句时,除了要抓住“折腰”的典故外,还要注意命题人给出的注释中“入清不仕”的信息。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此处“折腰”即做官的意思。此句意为我做官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再如大纲卷第12题第(2)问: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 从
杜 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②隐字: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2)从全诗看,“珠中隐有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4分)
这道题目要求考生结合全诗答出词语的深层内含。全诗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征敛”的控诉,“珠中隐有字”寓意是百姓心中有难言的悲痛,珍珠“化为血”寓意是官家的征敛实为百姓的心血。
2.分析原因。
这是变向地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针对某个问题找出其中的原因,分析时一定要全面把握,不能遗漏相关的要素,必要时可参照分值进行考虑。
如广东卷第10题第(2)问: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宋]张 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边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汤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3分)
虽然全词都在表明作者的思乡之情,但这道题目答题的区间在下片。我们可结合下片中的时间(节令)——修禊近,卖饧时,地点——江头,动作——折柳,背景——故乡惟有梦相随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不是苏堤也皱眉”的原因:清明来临,自己飘泊他乡陡增愁绪;夜不成眠,漫步江头,折一枝新柳以寄思乡之意,虽不是故乡“苏堤”的杨柳,却也倍添思乡的愁苦,因而说“不是苏堤也皱眉”。
再如山东卷第14题第(2)问: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山寺夜起
江 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从全诗看,诗人不眠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景色,第五句用一“惜”表达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之情,二是思家,最后两句“无家客”“独”表现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3.简述故事情节。
古代诗歌除了大多抒情言志之外,还有一部分写人叙事的,像同学们学过的《卖炭翁》、《石壕吏》、《兵车行》、《琵琶行》、《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叙事诗。叙事诗往往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在理解内容的考查上,常常要考生将故事情节进行复述或概括。简述时可抓住起因——经过——结果,或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脉络进行。
如大纲卷第12题第(1)问(诗见上):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4分)
这道题可这样作答:有客人从南溟来,送我珍珠(开端);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形(发展);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收(高潮);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什么应付官家的敛征了(结局)。
(三)手法类
诗歌表现手法的考查一般分定向考查和不定向考查二种。定向分考查即命题人给出某种表现手法,要求考生结合诗歌分析其作用或运用,这种考查方式难度较小。不定向考查要求考生根据诗歌的内容自己确定表现手法,再进行分析,虽然答案可能是唯一的,但如果考生判断失误,则该题很难得分,故其难度相对较大。
第二,定向考查。
1.分析指定手法的作用。
如课标卷Ⅰ第9题(诗见上):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还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借用贺知章的故事,即人们常说的“用典”,古人当碰到不好明说而要想说的时候,一般用到典故,其作用是含蓄地间接抒情。此处用来含蓄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之情。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再说,天地之大,何处置不下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赐与!
2.分析指定诗歌手法的运用。
如广东卷第10题第(1)问(诗见上):
(1)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怎样借景抒情即借什么景抒什么情,这是考查诗歌手法的运用。这首词上片楼上笛声勾起作者思乡之情,迷茫春水、低垂暮云更让作者心情压抑、低沉;燕子正忙着筑巢安家而自己却流落千里,雨打梨花更显作者之孤寂。作者借眼前这些饱含愁绪之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思念故乡、故友的愁苦之情。
再如天津卷第14题第(3)问: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天举行的考试。②白苎: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3)请举一些例子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虚实相生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一般想象、回忆、梦中、未来、异地之景为虚,现实、眼前所见所闻之景为实。此词中“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试者良好的祝愿。
再如福建卷第6题第(2)问: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送何遯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感的?请简要赏析。
此题名为赏析,实则还是分析诗歌手法的运用。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的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诗人对超脱世俗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3.赏析某种手法的妙处(特点)。
此类题目与上述分析题不同的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还要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赏析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同样是对比,有的要从内容上分析,有的则要从结构上分析,答题时可用总—分—总结构。
如四川卷第13题第(2)问(诗见上):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此题已对手法进行定向,考生可从内容上看其具体的对比运用,指出其效果。答案示例: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诗人的忧愁之深和深藏心中的壮心未绝(总)。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落空在醉酒之豪言中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分):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总)。
再如浙江卷第22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
秦中吟歌舞
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乡,旧县名。
2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5分)
此题可从结构上分析。答案示例:(1)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14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糜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二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妙。(2)从艺术效果看,前14句通过层层倒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第二,不定向考查。
1.指出诗歌的手法。
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直接指出诗歌相关内容所用的表现手法。
如重庆卷第12题第(1)问(词见上):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答: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分析诗歌的手法。
此类题目要求考生不但指出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还要依据文本对此加以分析。
如课标卷Ⅱ第8题(诗见上):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运用烘托和渲染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而注重环境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再如辽宁卷第8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
张 镃
柴门风卷却吹工,陿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透,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答: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的描述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烟来”运用比拟手法(拟人),形象的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四)形象类
1.指出形象的特点。
此类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诗歌的内容指出某个形象的特点。
如山东卷第14题第(1)问(诗见上):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结合具体诗句可知,第三句中“烟”的特点是“色白”,第四句中“烟”的特点是具有动态。诗人第三句采用比喻修辞,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用“流”写山岚的动态,形象生动。
2.概括形象的内涵。
此类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诗歌的内容概括某些形象的内涵,概括时一般要求提取不同意象的共同要素。
如江西卷第14题第(1)问: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以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余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这是一道概括题,要提取不同意象的共同点,词中“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在都象征词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3.分析诗人的形象。
此类题目不但要求考生将形象的特点概括出来,而且要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答题时可采用“总—分”的思路进行。
如辽宁卷第9题(诗见上):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形象。
答: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总)。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分)
(五)语言类
古人写诗一般注重对语言的推敲,因此诗歌鉴赏考查语言一般是对炼字的考查。炼字一般为用得好的动词、形容词或副词。题型主要是概括某字的效果,分析某字的妙处。
1.分析某字的效果。
如天津卷第14题第(1)问: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
这道题目实际上是分析诗歌炼字的效果。“嫩”是形容词,初生柔弱、淡的意思,本为形容质地,此处用来形容“凉”,用通感修辞,给人一种轻微、新鲜、清爽的感觉。
2.分析某字的妙处。
如福建卷第6题第(1)问(诗见上):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绿”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类似于“春风又绿江南岸”,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再如湖南卷第10题第(2)问(诗见上):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3分)
“净”是形容词,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净”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六)风格类
风格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一般体现在语言、内容上。只有读者读多了,才能对一个作者的风格有个大概的印象,所以考查一般不是让考生指出什么风格,而是给定词句或整体上某种风格特点,要考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如天津卷第14题第(2)问(诗见上):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豪放的特点?(3分)
这里指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点,要求考生从所给的词句来印证其怎样体现豪放风格的。可从意象、意境、意气三个角度去分析: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意气风发。
再如江苏卷第9题第(3)问(诗见上):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激烈的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命题人先告诉考生此诗的风格是“芒焰在简淡之中”,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分析作者如何将热烈的情感蕴藏在平淡的语言中:“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是芒焰;全诗却以“余花”“好鸟”“山”等悠远闲适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境平淡深长。
再如湖北卷第14题第(2)问(诗见上):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
此题可从意象、意境角度答: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三、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个别题目商榷
今年诗歌鉴赏题总体上看指向明确,难易适度,没有太为难考生,但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兹提出来个别省份的试题请方家指正。
1.答案角度过窄,违背诗无达诂原则,不利于考生自由发挥。
如安徽卷第8题(诗、题见上),此题答案的不同点值得商榷。说“韦诗孤独中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固然可以理解,但也可理解成孤独中的凄凉:山月如烛光般昏黄,秋风扫着竹林,鸟儿从睡梦中惊醒,这些是哀景,衬托出人独宿无眠的思乡之情。如此一来,二诗的意境没有什么不同的了,这也符合唱和诗的原则。
2.答非所问,如阅卷中不调整,会让考生无谓丢分。
点击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