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美文网

中国传统节日的作文精选4篇

点击全文阅读

我与传统节日作文(优秀9篇)推荐度: 传统节日作文(优秀4篇)推荐度: 传统节日作文300字(精彩3篇)推荐度: 传统节日作文(优秀10篇)推荐度: 传统节日的作文优秀10篇推荐度: 热点范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下是漂亮的编辑为大家分享的中国传统节日的作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传统节日的作文范文 篇一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作为中国法定假日。目前,中国的节假日中传统节日已增加到了4个。一方面,政府的倡导和国人自觉的民族意识使传统节日合理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商家的引导和国际交流的频繁,洋节在国人的生活中也占有了重要位置,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等洋节呈现出甚嚣尘上、喧宾夺主之势;还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在过中国节的同时,已开始使中国节日本土化并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了。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冯骥才先生认为,我们要看到中华民族自己节日独有的美。我们对民族节日有更强烈的心灵需求,我们需要自己的文化传承、文化身份和文化自豪感,民族节日是约定俗成的,而不需要用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去认定。笔者认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政府、学术界、教育界、新闻媒体等都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都应担当的相应责任。下面笔者想就新闻媒体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责任方面谈一些看法。

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

兔年春节刚过去不久,人们在喜庆、欢乐和热闹的感觉退去之后,普遍用了一个字——累来概括内心的感受。众所周知,节日是由节日主题和约定俗成的形式构成的,而过节就有文化认同和契合心理的因素在其中了。如何让传统节日内涵丰富更具吸引力,让传统节日文化发扬光大更深入人心?首先应了解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增加国人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符号,是中国特色,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是中国符号、中国特色、中国旗帜,建设好传统节日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民族认同、加强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凝聚海内外华人。尊重传统节日是尊重自己、尊重和热爱祖先和民族的表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会让祖国大陆和港澳台在文化上走得更近,让祖国和海外华人在文化上更亲。重视传统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很大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的记忆,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和窗口,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可以促进中国文化的发扬光大。中国传统节日作为民族的记忆和象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中国历来重视传统节日,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发扬光大。目前,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文化的结晶和窗口,已被世界各国接受和重视。一些国家的人们通过节日活动了解中国文化,一些国家的政要和新闻媒体在每年春节的时候都会关注华人居住区的春节活动,还有很多外国人热衷过中国节日、热爱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元素在世界上已被普遍应用,这是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所在,也是中国文化发扬光大的结果。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摇篮,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可以推进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中国传统节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人们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代代相传的重要载体,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摇篮。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长链中熠熠生辉的珠宝,它深深嵌入生活,沁入心田,会对人的精神和心理产生潜移默化、难以磨灭的影响。节日文化也有一个建设的过程,不能仅拘泥于传统,更不能放任自流、自生自灭。除了春节的文化内涵和形式比较丰富之外,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应当认真设计。中国传统节日应注入新的文化元素,改革不适于今天的旧习俗,形成固定的节日文化模式。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中国当代文化建设。

新闻媒体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优势分析

新闻媒体亦称大众传媒,一般来说,新闻媒体包括纸质(报纸、杂志)和电子(广播、电视)两种(注:报纸、杂志的网络电子版,网站新闻以及手机新闻等由于其特殊性,暂不列入本论文)。新闻媒体的职责是报道事实、宣传教育、信息传播、舆论监督。我国新闻媒体由政府主管部门主办,具有权威性、公信力、专业性、真实性、及时性等传播优势。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体又各有特点。纸质媒体在传播时具有原创性、真实性、系统性、连贯性、深度报道、价格便宜、携带阅读方便、易于保存收藏等优势,电子媒体则具有快速及时、感染力强等优势。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事项,过节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新闻媒体报道节日相关内容和活动既是其职责所在,也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途径。而且新闻媒体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分析如下:

新闻媒体公信力强、传播面广,可以让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增强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新闻媒体由于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其在宣传报道中国传统节日活动和传统节日文化时具有很大优势: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获得相关信息,受众人数多;由于新闻媒体的政治性和专业性,人们对新闻报道内容的真实性会产生很高的认同度,由此一年一度的潜移默化的规律性传播,人们会对新闻媒体产生依赖,会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产生更大的认同。比如中央电视台每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从1983年开播以来,已经成为全球华人春节的新民俗。又如北京电视台《五星夜话》节目的中秋专题、郑州《大河报》每到传统节日时的整版节日文化介绍等,已成为人们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教科书和资料。

新闻媒体信息量大、创新意识强,可以增强中国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丰富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新闻媒体可以通过连续报道、系列报道、专题报道等方式扩大传统节日文化的信息量,全面、丰富地介绍和报道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和活动。不能支离破碎和断章取义,这样会导致节日文化的缺失。例如:每年节日来临之际,一些食品商家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利用媒体进行食品宣传,由于其宣传力度大、诱惑力强,让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印象只剩下了某种美食。所以新闻媒体应利用创新节目或改革版面形式,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传统节日的吸引力。

新闻媒体传播速度快、感染力强,可以激发民族情感、凝聚爱国主义精神。报纸媒体有文字有图片,电子媒体速度快、有声音有画面,使得新闻媒体在传播时感染力强、效果好。传统节日本身是民族的记忆、情感和符号,能够亲身参加节日活动,无疑会有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不能参加的人,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和迅速传播,如身临其境,也会感慨万千。比如:每年清明节的陕西黄帝陵祭祖大典,经新闻媒体报道后,炎黄子孙身在五洲四海,心向祖国大陆。又如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把全球华人的心连在了一起,特别是当大屏幕传来海外华人的祝福时,全球华人眼含热泪、心心相印、血脉相通,民族情感、爱国主义精神因节日而激情迸发。

新闻媒体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责任

继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不仅仅是老百姓的事情,政府、学术界、教育界、新闻媒体都应该有所作为。政府应在政策上加以扶持,政府相关部门要不断倡导、继承、创新传统的节日文化内容和形式,而不是简单地加以限制。学术界对节日文化应进行严谨认真的研究和挖掘,整理并规范节日的文化和内涵,而不是作无谓的争论。教育界要认真思考调研,在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而不是放任自流。下面具体谈谈新闻媒体在继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的责任。

新闻媒体应清醒认识在继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的责任。2005年6月,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发出的《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宣传民族传统节日的导向作用,切实加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舆论宣传,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所以不论是新闻媒体还是媒体从业者都应认真学习和深刻领悟《意见》精神,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为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加大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力度和深度,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意见》指出,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积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节日理念,努力发展健康向上的节庆文化,使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

民俗学家乌丙安说,民俗节日在中国民众农耕生活中经过了几千年自在的、自发的传承,早已经形成了世世代代传习不断的全民族重大生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完美和谐的特征。但同时节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无疑会有很深的历史印迹,有些已为现代文明所排斥。

新闻媒体在报道时可以通过专题报道或制作系列性节目,一方面可以深入挖掘节日文化形成的完整脉络,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倡导文明过节。比如每年清明节前后,一些城市的十字路口,祭祀烧纸的现象较为普遍,不仅造成了城市污染,而且很不文明。类似现象新闻媒体应进行报道并进行舆论引导,倡导人们在清明节要文明祭祀。

侧重报道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促进节日仪式的形成。《意见》还强调,要坚持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和载体,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与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相结合,与商业营销形成互动,不断增强节庆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据不完全统计,中华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总共有120多个,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特有的传统民族节日。但是我们对于自己民族节日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不一定都很完整和准确。比如端午节,其文化意蕴就包容了辟邪驱毒、游艺竞技、祈求健康、纪念先贤等多个方面。但因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因素,过端午节仅仅被理解成是纪念屈原,从而造成节日内涵单一,使人们感觉与自己关系不大,节日渐过渐远。另外,节日仪式感缺失也是民俗节日逐渐失去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某些节日形式应限制式保留,而不能简单制止或取消,比如节日燃放烟花爆竹问题。为此,新闻媒体在宣传报道传统节日时一方面应侧重报道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保持节日文化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还应倡导和引导促进节日仪式的形成,使老百姓明确知道节日该怎么过。

总之,继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要靠全社会和每个中国人的力量,新闻媒体更是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李汉秋:《让传统佳节湿润民族精神》,《红旗文稿》,2008(8)。

2.严考亮:《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2007(1)。

3.张贷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传统节日的作文范文 篇二

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春节。每到大年三十,商场里人来人往,大家都忙着买年货。但你知道吗?过年还有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我讲给你听吧!

传说中,在一个山谷里住着一只叫“年”的怪鼠,每到春节的晚上“年”都会袭击山下的一个村子。村子里的人非常害怕年,准备到城里过年,在路上,他们看见一个仙人,仙人对他们讲“年”最害怕红色的东西和响声,人们听了以后,连忙去买了春联和锣鼓。到了晚上“年”又来了,它看到红色,听到锣鼓声赶紧逃跑了,从此村庄太平了。

现在,我们每到过年,吃完午饭,就兴高采烈地跑到爆竹店里买许多礼花。到了晚上,我便迫不及待的拿出礼花撕开包装袋,取出礼花,用打火机小心翼翼的点燃后向天空发射,只听一声“啪”,一束美丽的烟花挂在天空上,五彩缤纷,好看极了。放完礼花后,我依依不舍的回家了,和家人观看晚会。

四川南充市高坪七小三年级:谢芝瑜

中国传统节日的作文范文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及现状

(一)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1.重亲情、尚伦理

起源于农耕文明的古代中国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中,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创造了特有的经济模式,形成了以家族为基础的政治结构。在特有的社会环境下,中国自古以来奉行以孝为先的价值准则,崇尚忠孝意识,形成孝道至上、礼治为本的伦理道德观,重视亲情,崇尚伦理。“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国传统节日蕴含了厚重的亲情伦理观,表达着人们对亲人、故乡的思念,形成了人们对家庭团圆幸福的文化价值取向。春节是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佳节,身处异乡的游子,无论多远的距离都无法阻挡他们回家的脚步。除夕之夜,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聊家常,在欢声笑语中体会亲情的温暖。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的日子,表达子孙后辈的“缅怀”之心和对亡亲的怀念之情,更是表达了国人“慎终追远”的悲痛情怀。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每年八月十五月圆之日,也是亲人团聚之时,吃月饼,赏月,正是历代中国人Α叭嗽铝皆病钡拿篮米非蟆<负趺扛龃统节日都体现着人们对亲人团聚的美好希冀。

2.贵和谐、亲自然

中国是以农为本的农业大国,在古代农耕社会形成了“天人和谐”的价值观念。“和”是中国人民从古至今秉承的重要价值理念,“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目标,也是当今社会着力建构的社会规范。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观念,“‘和’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表现的尤为显著,并成为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在精神。”

首先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珍视、推崇人际关系的和谐,特别是亲族之间的和谐,我国很多的传统节日都非常注重人际间的交往”。作为中国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通过拜年、探亲访友、互赠礼品等节庆活动,凝聚情感,消除隔阂,增进亲朋好友之间的人际交往,维持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清明节有祭祀祖先和悼念亡亲的传统,身在异地的人们在这天回乡祭祖,家族成员相聚在一起,缅怀祖先,“慎终追远”,在祭祀活动中凝聚宗族情感,促进家庭内部、宗族之间的关系稳定;中秋节以家人团圆为主题,表达了人们对家庭圆满和睦的美好希冀。

其次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传统节日植根于中国农耕文明,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且中国传统节日大部分都是依靠岁时节令而形成的节日,与固定的节气,四季更替的自然周期规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例如在清明节草长莺飞、万物生长,通过踏青、插柳等活动亲近自然。

3.爱家国、聚民族

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特色标志,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节日更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激励人心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传统文化造就了无数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典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成为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有“大诗人屈原忧国忧民行吟汨罗江畔的身影,有介子推居功无争自敛退隐的风骨,有万众一心驱除鞑虏的民族气节,还有各族人民战胜邪恶、追求幸福生活的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提到端午节,人们无不想起那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忠贞铁骨屈原,在国家大义和民族气节面前,屈子怀着他悲壮的爱国情怀投身汨罗江,化作汨罗江的灵魂,与他所挚爱的家国共存亡。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可歌可泣的民族操守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民的士气,激励着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之情和民族精神,是国家兴盛、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也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二)传统节日文化的现状

1.传统节日文化处于边缘境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改变了过去积贫积弱的局面,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对物质文化的追求越来越胜过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人们共同处于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难以免受影响,以至于人们在安逸的生活环境中沉迷物质享受而放弃自身的精神建构;此外,市场经济制度下,人们越来越注重追求个人利益,一切朝“钱”看,物质追求远胜精神追求,导致了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缺失,从而使传统节日文化处于边缘化境地。

2.西方流行文化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成功渗透中国社会,并且西方流行文化对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产生冲击,西方流行文化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影响持续升温,尤其是以西方节日和中国传统节日的碰撞最为突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渐渐被洋节喧宾夺主的趋势,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一方面因为互联网时代下,文化多元化深入人心,某些西方节日习俗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需要,也为生活、工作紧绷的人们提供了相聚狂欢的氛围,例如圣诞节前夜的狂欢,送苹果祝平安;情人节的浪漫约会,赠送玫瑰花、巧克力表达爱意等。另一方面是人们的“崇洋”心理,认为只要是外来的就是好的,更何况在西方影视文化作品的影响下,人们对西方文化有一种仰视的态度,对影视文化上带来的视觉享受充满好奇与赞赏,为他们释放内心的压抑找到合理精神寄托,致使他们盲目的追随西方流行文化,增加自己的“优越感”。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价值渗透功能

1.在日常生活中崇尚勤劳节俭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劳节俭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传统节日扮演着弘扬中华美德的作用,在农业文明的逐步演进中,传统节日文化渗透着勤劳节俭的美好品德。传统节日在物质贫乏的农耕年代产生并逐步流传至今,小农人民敬畏自然,感谢自然的恩赐,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人们坚守着勤劳节俭的价值观念进行自我约束,在以“吃文化”为本的传统节日中,更是教育子孙后代秉持克勤克俭的优良风气。“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奢淫逸为耻”,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对大学生进行勤劳节俭的价值渗透,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保证。

2.在待人接物上秉承贵和持中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中庸思想,无论是古代君王先贤,还是现代文人政客都在待人接物中力求贵和持中。论语有云:“礼之用,和为贵”。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主张“以和为贵”,崇尚“中庸”。和谐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核心内涵,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春节、中秋节强调家人团圆,寄予了家人之间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人们对家庭和谐美满的企盼。人们在安静祥和的节庆氛围中欢庆佳节,享受生活的美好,感受家人之间的温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和谐的生活状态的追求。通过春节走亲访友、拜年祝酒,重阳节年轻一辈会回家看望老人,给予关心等活动,也表现出了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里的那份伦理和谐的观念。

(二)文化整合功能

1.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的整合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重要方面,显著增强文化软实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之情和民族精神的价值内涵。此外,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节庆活动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的交流整合,传统节日文化在新的时代环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几千年,经久不衰,与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不断融合,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竞争力,打造了中国的独特文化品牌,使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永葆活力。

2.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当今西方流行文化的整合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联系日益紧密,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改革开放后,西方流行文化主要是随着欧美影视文化的入侵和互联网的普遍应用进入中国市场的,并且深为部分中国人民追捧,尤其是迎合了大学生需求的大学生主体。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以“吃”为本源,更多的偏向于物质层面,而西方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精神信仰,追求的是精神上的享受。采取优秀的西方文化,摒弃中西文化对立的观念,在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促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当今西方流行文化并行互补发展,形成以中为主的互补的中国特色文化体系,赋予中国文化新的文化内涵,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力量凝聚功能

1.传统节日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

中国传统节日不仅蕴含着优秀的民族精神,而且凝聚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广大人民在中国传统节日中追求安定祥和、幸福圆满、慎终追远等共同理想,传统节日又扎根于家国亲情、伦理秩序上,因此传统节日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系着整个中华民族,体现了中华儿女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春节是阖家团圆的节日,外出的游子都会踏上归乡之路。在春节期间的普天同庆,所有家庭成员聚在一起守岁、吃年夜饭、放鞭炮,共度除夕,即使是身处海外的华侨,每年春节都会庆贺祖国的传统佳节,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对祖国的无限眷恋。这充分说明了中华儿女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漂泊海外,都有着对家的牵挂,都有着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对祖国强烈的归属感。

2.传统节日文化凝聚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和谐

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秉持着传统的人际交往原则,谦卑有礼,贵和中庸,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家国伦理情怀,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有利于凝聚各社会阶层的力量,增强民族认同感,尤其是听到对中国不好的言论时,更有利于增强社会向心力,维持社会的正能量。通过春节访亲、清明节祭祖、中秋节家人团圆、端午节祭祀屈原、吃粽子等多种节日仪式,传递人世间美好的情愫,“使传统节日超越时空界限,始终发挥着凝聚民族情感、融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

三、传统节日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对策

(一)学校方面的主要对策

1.课堂上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加强传统节日教育是大学生传承传统节日的重要手段,而纵观当前全国各大高校教育,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几乎是空白。在各个高校中,几乎没有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专门开设的必修课程,选修课也是寥寥无几,质量层次不齐。此外,学校领导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设计不合理。首先,学校领导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要过分的强调升学率、就业率、发明专利等功利性成果,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文化建构。其次,学校应该把传统节日文化内容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课程中,加强德育教育。最后,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然后结合学科特点由浅入深地组织教学。通过讲授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来源和风俗习惯,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寓教于乐,在教学过程中唤起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

2.活动中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在高校教育中,更要利用好第二课堂即课外活动的教育引导。高校各社团、部门应积极探索以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融合现代特色的社会活动,尤其是在节日期间,更应该以节日为依托,举办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各色品牌活动,发挥学生自己的实践能力,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水平。在互联网时代中,微信、微博、QQ和贴吧等社交网络平台的兴盛,为高校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提供了有力的契机。学校应该加快校园网络平台建设比如校园贴吧,学校的官方微博、微信等,宣传传统节日文化,吸引大学生的广泛参与。

3.立足学校教育的同时纳入家庭教育,实现双轮驱动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立足学校教育的同时,加强家庭教育,实现学校与家庭的双轮驱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家庭教育对孩子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和家庭生活的紧密结合,使节日文化的内涵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父母和亲戚长辈的言传身教,孩子从小的耳濡目染,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感。家庭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教育的第一平台,所以在启动学校教育的r候,强化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合作,实现互补驱动。

(二)家庭方面的主要对策

1.重视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的教育价值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于孩子的初步教育要求父母细心的在生活各个方面寻求教育价值的实现。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父母先要养成这种教育意识,同时也要具备认同并热爱传统节日文化的优秀素养。只有父母认同并重视传统节日文化,才可能为孩子的节日文化启蒙教育奠定基础。父母可以通过以故事的形式告诉孩子节日的来源以及节日的意义,并带领孩子参加节日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对孩子进行节日文化教育。

2.营造良好的传统节日文化育人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历来被社会所关注。家庭环境容易对孩子形成价值渗透,尤其是在孩子缺乏理性,认识不足的童年时期。一个家庭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性格、价值取向以及人生目标产生巨大影响。近年来,由于父母的溺爱导致孩子成年后独立能力差、面对挫折心理脆弱等严重的脱离社会化现象,最后一蹶不振丧失希望,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案例比比皆是。究其原因,问题的源头还是出在家庭教育上,父母在养育孩子时没有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使孩子在第一任教育时没有养成符合社会需求的优良品格。而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着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包含着贵和持中、慎终追远的价值追求,对于孩子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父母可以通过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营造良好的传统节日文化育人环境,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3.家长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曾子杀猪”的故事家喻户晓。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同时这个故事也教育无数父母,自己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要以身作则,自己的言行要对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待人接物上要真诚,不能欺骗别人,否则会对子女造成负面的价值效应,不利于子女美好品德的形成。家长做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要担负起言传身教的作用。在家庭环境中,家长通过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正确的价值取向,赏罚分明,通过亲情感恩教育与传统节日文化相整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社会方面的主要对策

1.政府积极保护传统节日文化

近年来,政府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力度并没有太大加强,每年传统佳节的时候,政府举办的节庆活动还是形式单一,不具品牌特色,以至于不足够吸引人们的参与兴趣。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进一步挖掘各种传统节日中蕴含的内涵,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于现代社会主义文化、优秀的西方文化相整合,打造富有的品牌活动,形成以传统节日文化为主的文化产业链。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传统节日文化遗产的保护,比如逐渐消亡的民族技艺和风俗习惯。

2.重视大众传媒、善用大众传媒

互联网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快速发展的现代网络媒体具有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方便快捷等优势,在社会舆论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现代传媒的受众对象是自发组成的网络群体,网民有言论的自由,这就容易造成对某一问题盲目跟风的不良社会现象,也容易造成反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人们发表不利于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影响,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同时完善相关法律,如有扰乱网络秩序的行为,严惩不贷。此外加强传统节日文化建设,离不开大众媒体的支持和参与。大众媒体应在传统节日期间营造良好的节日宣传氛围,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摒弃自身缺陷,去娱乐化和肤浅化,认真对待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

3.在传承的基础上,推动传统节日文化的创新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多元文化的并存,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转变,所以作为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者,我们要在继承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基础上推动传统节日文化的创新。广大青年学生是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因此开辟年轻人的文化市场是关键,而广大青年学生作为流行文化和开放思想的受众群体,创新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要符合年轻人的思想特点,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来创新传统节日文化形式,比如古代春节拜年是磕头行礼,如今可以利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微博、微信等网络拜年形式,也可以在网络上举办春节祝福语、春联或者最受大众喜爱的春节习俗评选等活动,全国各地的网民聚集在一起,各自发表自己对于春节的看法,吸引民众的参与热情。这些新的形式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认识传统节日文化的新平台,能够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增加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李大明,传统节日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实现[D].海南大学,2009.

[2]张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2.

[3]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杨英杰、赵玉宝。四季飘香―清代节令与佳肴[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7.

[5]孙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2.

中国传统节日的作文范文 篇四

【关键词】传统节日;节日文化传播;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概述

新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已颇具规模,概而言之,研究内容比较侧重宏观叙事与比较研究,更多的是全局与战略性问题。本研究注重事理叙述,从世俗常见的、与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传统节日展开,探讨全球化时代如何有效利用传统节日文化来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

国家是一个综合体,她由地域、人口、文化、经济、军事、政治、历史等多种要素构成,每一要素都呈现其某种形象,并随时代变迁而变化。以此诸多要素形象共同生成国家总体印象,这是由分散到集中的抽象表现。同时,我们亦能发现,国家形象通过每一种国家构成要素得到比较统一的形象呈现:比如中国地域广阔,涵养出了中国人的宽广胸怀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承;中国人口众多,激发出国家体量强大;中国文化的多民族性与历史融合性形成今日中华文化的深度与广度;中国经济因地域人口因素而总量广大等等。每一种国家构成要素,在历史衍化进程中都趋于一种总体形象的生成,这是从集中到分散的映射。从这一角度而言,深入探讨国家构成要素的每一内容,都能够探寻到国家总体形象的大致轮廓与整体印象。本文就是从文化角度出发,选取普通民众耳熟能详且日常参与并正在改变着的民俗节日为视角,展开对于应用传统节日传播良好国家形象的研究。

传统节日的广泛性

从传统节日角度研究促进国家良好形象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传统节日的广泛性。这个广泛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参与传统节日人数的广泛性。当前,中华传统节日的参与者主体,除去国内近14亿人口外,还有在全球不仅数量众多且涉及面广泛的华侨华人。至2011年,海外华侨华人数量已“约为5000万人”[1],从分布上看,“东南亚占比已降至73%左右,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日本、韩国等地的华侨华人数量出现较快增长……连近百年来中国移民鲜至的拉丁美洲、非洲和中东各地,也出现了多个数以万计的华侨华人聚居区”[2]。可见全球华人数量可观、分布广泛,几乎涵盖全世界。由于华人传统文化重视血缘宗亲,所以海外华人常常以各种乡亲会、社团等形式汇集聚拢,相互帮持,加强团结,形成世界各个国家地区存在的“唐人街”。每至传统节日到来,这些社团都会组织大型活动以示庆祝,一方面是为节日庆贺,更重要的,则是通过庆祝节日加深相互间联系,向西方社会展现华人在当地的存在,为华人在海外生存争取各种空间。因此,海外华人非常重视传统节日的传播,节日的热烈程度与对传统的继承有时较国内反而更强烈。

其次,中华传统节日传播地域的广泛性。伴随着华人向世界迁徙的历史进程,中华传统节日也在全球安家落户。散落于世界各地的华人不仅通过节日庆祝来寄托对祖国的眷恋与先人的纪念,也将自己融入当地国家的民众生活,向异国自觉不自觉地传播中华文化,在不同文明交融中寻找自我生存机遇。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华传统节日亦成为他国文化的构成部分,是世界文明大家庭中的一员。许多当地国家民众也在相互交融中逐渐接受了中华传统节日带来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近些年来,除了华人,其他世界公民亦越来越多地喜爱并参与到中华传统节日喜庆中来。东南亚自不待言,其他如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欧洲、南美洲、非洲等许多国家在中国农历新年到来之际,不少国家领导人纷纷向华人“拜年”,并将中国农历新年春节定为法定假日,非华人媒体也大量传播关于春节等节日的报道,许多国家更是配合发行传统十二生肖邮票等等,这些都说明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海外正从华人群体向世界蔓延传播的趋势。这正是节日传播地域广泛性的表现。

再次,中华传统节日传播媒介与传播内容的广泛性。得益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极大地创新了媒介表现形式与内容,基于网络技术的多种新媒介为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今天在全球各地农历新年到来之际,全球华人都能从网络、卫星电视等媒介同步看到国内央视春晚,技术的先进缩短了时空感,拉近了远方华人心向祖国的情感,增强了华人凝聚力。同时,技术的先进促进了文化普及与文化民主。除了官方通过各种媒介形式进行传统的节日传播外,许多普通民众自发创造的节日文化内容也通过网络等新技术传播万里,增加了传统节日文化表现的多样性,成为中华文化在全球化传播时代坚实的民间基础。

关于应用传统节日传播国家形象的基本思考

由于传统节日在广大民众与国内外传播的广泛性与重要文化传承作用,有效利用与引导好节日文化传播,对于塑造传播良好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应用传统节日,关键在于政府要引导传统节日传播国家意志。节日文化衔接古今——既展现历史文明,亦表现当下时代。何为国家意志?谭天认为国家意志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由一个权威阶层领导的政治实体的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其本质近似于尼采说的“意志是一种‘命令’”[2]。换言之,国家意志是一种意识形态呈现,我国的节日文化传播必须立足这一前提,这是节日文化传播的基本原则。如果认同尼采“意志是一种‘命令’”,那么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中以政府之手加以引导以体现本国的国家意志就是顺理成章之事。当前我国的国家意志内容为何?张思军认为,“当代中国国家意志是中国最广大的劳动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它是政党意志、国家意志、人民意志和社会意志的高度统一”[3]。我国的国家意志可以理解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4]。这是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精神。因此,在节日文化传播中,各级政府要有意识地以上述内容进行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节日文化传播中,从而有意识、有目的地塑造传播社会主义中国形象。

政府对于节日文化传播的引导,是高屋建瓴式的思想纲领,如何付诸实施?第一,要对节日媒介传播内容引导把关。由于节日文化传播内容基本由两块构成:一是传统文化传承,诸如节日仪式、节日传统视觉符号等;二是时代习俗风尚在节日文化中的展现,例如电视节日晚会、贺岁片、传统节日中的洋文化传播等。这两大内容,传统文化延续是当前国家极力倡导的,且多是优秀文化传播,比如对冬去春来希望的期盼与庆祝(春节)、慎终追远的祭祀(清明)、对中华杰出人物的纪念(端午)、对家国团圆民族凝聚力的召唤(中秋)、孝悌之道的人文关怀(重阳)等等。这些节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是不会引起歧义的,且是全球华人所遵循并极力维护的,这些传统内容政府只要努力加以保护并积极传扬即可。而对于当下时代习俗风尚在节日文化中的反映,则要有正确的引导。当前,伴随全球化,世界各种文化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在全世界大肆横行。西方文化自有翘楚,但更多的是鱼目混珠、纷繁杂乱。冷战后更有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渗透,所以,政府更应该具有前瞻性,面临西方文化的全面进攻而进行批判性的拿取与抛弃。对于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亦应该采取这种态度。对于展现优秀传统的要大力褒扬,对于当下西方一些不正确价值观的泛滥要加以制止与疏导。引导节日文化传播当前国家经济建设成就、科技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以凸显节日文化展现的时代内容,对外传播当代中国新形象,增加世界对中国的正确认知,减少世界对中国片面认知带来的不利因素,对内缓和各种社会矛盾,增强民族自信心,凝聚民族向心力。对于当前时代文化内容的引导,要以自主、发展、包容、创新为原则,传播节日的时代精神。对于一些表现“怪、乱、奇”等哗众取宠、昙花一现的节日内容,不作宣扬。

第二,加强并引导青少年对于传统节日的正确认知与自觉传播。当前,对于我国青少年加强传统节日教育与自觉传播已是当务之急。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有二:一是西方洋节日带来的洋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影响日益广泛且逐渐深入。现在年轻人流行过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诸多洋节,并接受由此洋节带来的西方文化,诸如强调自我、崇尚个人英雄主义、注重享受、性泛滥甚至以吸毒为时髦等行为。反观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对于祖先的崇敬与祭祀、尊老爱幼的传统孝悌之道、含蓄委婉的情感传达等反而在青少年身上较少体现。当然这不能全归咎于洋节泛滥,还有其他原因造成,但至少,洋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二是,由于历史原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相比科学技术教育,近半个世纪以来要少得多,当然这与新中国建设急需科技人才有极大关系,但客观上却是我们大陆的传统文化教育普及相比台湾地区要少得多。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人的自信增强,才重新反观自己的历史文化,大有“古典热”之风。新世纪以来,各种中国元素的挖掘、各种中国风吹来,不仅仅是吹皱一池春水,更是掀起了传统文化热的高潮,传统节日的加强与发扬光大正是这些思潮的社会反映。正确引导年轻人不盲目崇洋,客观认知自我的悠久文化传统,通过节日文化,教育引导青少年对于历史正确认知,对于传统节日民俗蕴含的深刻文化意义进行探讨,在节日喜庆的民俗中身临感受先人创造这些节日文化的良苦用心,可以促进青少年客观认识历史与当前自我的传承关系,通过他们的身体力行,将优秀传统文化薪尽火传,这对于国家在全球化发展中立足根本、立足民族,形成正确的发展观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第三,加强传统节日在海外华侨华人中的传播发展。海外华侨华人历来是我国对外交流沟通的重要桥梁与纽带。中国人无论是主动迁移还是被迫迁徙至海外,都是一个历史演进过程。上文中提到目前海外华侨华人约5000万,这其中可大致分为三类历史延续:第一类是历史上早期迁移海外移民的后代,这类人在国内无直接的当代亲缘联系,他们继承并保持了中华文化而生存于他乡;第二类是20世纪百年间移民海外的,他们或健在或离世不长,或者与民国历史相关或者与新中国历史相关,这类人自己曾经在国内生存过而后落脚他乡;第三类是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移民海外,这类人大都健在,与国内联系密切。目前海外华侨华人大致是由此三部分构成。这些先后走出国门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大多数保持了传统中华文化风俗,使得他们在适应异国他乡生存的同时不忘祖先遗脉。这其中,传统节日习俗文化的熏陶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为适应他乡生存的日常生活中,华人被迫放弃一些自我文化,却唯独节日文化反而得到张扬,这也算是一种对日常生活的补偿吧。所以,海外华侨华人的传统节日反而隆重异常,同时因为比较少受到国内历史进程影响,一些在国内消失的节日习俗反而在海外华侨华人中得到光大。而他们所处的异国他乡亦正是通过这些侨民的隆重节日习俗来了解中国人的——虽不全面但亦算管窥。近年来,许多国家不仅将农历春节定为法定假日,而且连续发行中国十二生肖邮票,从媒体宣传到商品消费都广泛宣扬,似乎中国年大有“红遍寰宇”之势。[5]传统节日文化在将中国带向世界。因此,国家在重视华侨华人工作、在通过节庆这一特殊时刻联络世界华人、增强凝聚力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将当下中国发展建设新内容注入传统节日中,通过海外华侨华人传播到全世界,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目前在海外的中华传统节日传播内容多是传统文化习俗,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古老文明的一面,而更重要的是,还要展现当下中国形象,有重点地推出当前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的中国人,以及在国际上产生良好影响的国家经济建设、科技发展、文化创新等新内容。2011年1月亮相于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就是很好的尝试。

重视传统节日在海外发扬光大,还有利于国家形象传播的内引与外输。内引,主要是通过海外节庆文化传播吸引外国人产生到中国旅游的愿望,将更多外国人邀请进中国来,近距离认识中国,一则可以增进了解以释疑,二则也可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外输,通过节日文化将当下中国的良好状态及时传播到世界各地,增强话语权,为我国在全球化时代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开疆拓土,从而避免以西方人的价值体系与话语权来评价中国事宜而使我们陷入西方指责的陷阱。

第四,突出传统节日的地域性,增强传统节日统一性中的差异性文化表现,有利于展现国家多元、包容形象。中华民族在长久发展中,有一个不断进行民族融合的过程。表现在传统节日上,既有各个民族自己保留的独立节日,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回族的开斋节、彝族的火把节、藏族的雪顿节、壮族的牛魂节[6]等等,亦有将本民族文化习俗融进其他民族节日文化中的交融共汇。以春节为例,有很多传播活动是少数民族对于汉民族的补充,诸如春节的游艺活动,一些骑射、杂耍、蹴鞠等多是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7],而苗族的“开春歌”、侗族的“打侗年”、满族春节时“插红、黄、蓝、白旗”等表明自己的族群[6]等等,也是各少数民族对春节形式的变通。我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正是中华民族包容、多元精神的历史证明。在当前全球化时代,我们不仅要传播我们大一统的优秀历史传统文明形象,同时亦应重视传播中华民族的这个大一统是开放性、多元性、包容性的辩证统一。西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长期以来“选择性失明”,带着有色眼镜将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片面失误扩大化宣传,在世界上造成不良影响,国人总结为“妖魔化中国”。事实上,中国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当下,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种民族文化并存的大一统文化状态。因此,从节日传播角度而言,我们不仅要加强保护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更要强调各地区根据地域特色、人民习俗保留自己的节日地域文化特色。中国地域广大,不同地区即使同一节日也会有不同的节日习俗与传承,以端午节为例,除全国各地常见之习俗——吃粽子、赛龙舟、祭屈原等内容,各个地区还有自己的独特风俗习惯,诸如河北省端午忌打井水、山东邹平县早起均须饮酒一杯、浙江桐庐县具礼于师长、广东从化县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6]等等,都是各个地区因自己的历史传承附加进端午节日文化中的。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彰显了节日多姿多彩之魅力。多样性、民族性、传承性的地域民族节日,不仅丰富了节日文化内涵,更加反映出包容、开放、多元的国家形象。

第五,政府在引导节日传播良好国家形象的同时,要注意方式与渠道。从西方国家软性传播方式看,是相当成功的,尤其是美国。美国国家形象的良性构建,很少是通过政府渠道、官方模式的强硬传播,而是通过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影视剧、畅销小说、饮食、服饰、艺术作品与创意设计等表现形式,巧妙地展现美国世俗文化。同时,通过强势广告营销,培育西方式的消费意识与观念,从而颠覆甚至改变他国民众的日常行为。看看我们今日的青少年张扬、叛逆、追求享乐、提前消费、吃着汉堡饮着可乐看着迪斯尼动画等多种行为,都验证着美国文化传播的极大成功。美国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我们很少看到政府出面或者官方模式,没有受到强硬的压迫去接受,但是他们的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日却日益在他国走俏。这种柔性的方式或者说软传播是很值得我们国内政府学习的。西方人对于我国官方色彩浓重的宣传往往带有不信任感,部分原因是意识形态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西方人因为受“民主”意识熏陶,更加注重普通民众的反应与行为。从这个角度说,传统节日恰恰是最好的方式,因为它是属于广大人民年复一年的庆祝方式,最能反映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这也是西方人接受各国民族节日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的政府对于传统节日的良好应用传播,一定要注意柔性的方式,即宏观管理引导,把握大方向即可,具体实施方法则最好不要参与或者不要直接参与,将节日传播还原为纯粹的民间交流,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政府所要做的,是提供传播交流的平台,让传统节日的文化展现出来、传播出去,畅通传播渠道,配合媒体积极宣传的工作,即助推力的作用,而不是干涉作用。让传统节日真实地展现当下的中国,展现现代中国人对于传统的继承,展现中国人在当前时代面临全球化冲击的选择困惑与迷失,这种最自然的状态将是最好的传播。

结 语

国家形象构建是个大工程,涵盖面极广。良好形象建立关联有效传播方式,从民间的、非政府途径进行传播,是软性传播的一种方式。传统节日因其与广大民众紧密相关且传播面广泛而成为软性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国家应该从战略高度,宏观把握与引导,通过节日传播来塑造良好国家形象。这个宏观把握与引导,是战略性的,而非战术性的或硬性传播。政府更应该有效应用传统节日的民间途径展现柔性的、非官方性质的推进渠道,为节日文化交流提供各种舞台,促成节日文化传播的良性渠道,这对于国家形象的民间基础构成会起到重大作用且产生良好效果。

[本文为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YJC860010);中国博士后第51批面上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2M510776);2011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JCWH21YB)]

参考文献:

[1]约5000万:全球华侨华人总数首次得出较明确统计数字[EB/OL].2011-11-3019:25来源:新华网http:///roll/201111/30/10000307_105270103.htm.

[2]谭天。国家意志·民族意志·个人意志与艺术价值[J].美术观察,2010(6).

[3]张思军。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当代中国国家意志[J].天府新论,2009(5).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5]张红,赵艳。中国春节香飘海外 看外国人的红火中国年[N].人民日报海外版。http://.cn/culture/txt/2010-02/02/content_19347664.htm.

[6]严敬群。中国节日传统文化读本[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7]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节俗文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

点击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