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书笔记精选8篇推荐度: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500字优秀7篇推荐度: 《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范文【优秀7篇】推荐度: 写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优秀9篇】推荐度: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400字【精彩6篇】推荐度: 热点范文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是勤劳的编辑给家人们找到的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最新5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篇一张啸山即张文虎(1808—1885),字啸山,晚清学者,治经学,尚考据,受曾国藩推重,曾以金陵书局雠校事属之,一生着述颇多,有《舒艺室杂着》《古今乐律考》等。他以天目山樵为笔名,耗费时日为《外史》所作的评点,是继卧闲草堂之后,在清代《外史》研究和传播史上影响最大也最重要的成果。沈文肃即沈葆桢(1920— 1879)是晚清能臣,《外史》曾助其判事之说,亦见蒋瑞藻(1891—1929)《小说考证》。 ② 文学具有社会认知的价值,好的小说助人了解现实人生,这是容易理解的。张文虎在茶寮温习《外史》,几句一笔带过的文字,则还需要做一些探讨。
古代的茶寮,多指官宦私家园林中专门而独立的小茶屋。陆树声(1509—1605)《茶寮记》云,他有“园居敞小寮于啸轩埤垣之西”,在此寮中,“其禅客过从予者,每与余相对,结跏趺坐,啜茗汁,举无生话”,尤喜一僧友 “所烹点绝味清,乳面不黟”,以为“具入清净味中三昧者”。 ③ 屠隆(1542—1605)《茶说》这样写“茶寮”:“构一斗相傍书斋”,“内设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设,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说是“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 ④ 但古代还有另一种茶寮,就不是这种“雅意禅栖”、“寒宵兀坐”的幽微之地,跟今天喝茶谈天的茶馆没有两样,是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所。如《桃花扇》第五出“访翠”:“一带板桥长,闲指点,茶寮酒坊”;《花月痕》第六回:“俯瞰柳荫中,渔庄稻舍,酒肆茶寮,宛如天然图画”等,这样的茶寮就不是私密的,而是一种公共空间。张文虎所盘桓的茶寮,当属后者。
《外史》“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⑤ ,与我们所熟悉的其他古典小说有极大不同。重提这则张氏逸闻,就是想解读张氏的举动及其玄机,并就此理解《外史》的独特性。说到底,就是探讨《外史》的内容与茶寮的场景的相通和神似处。
同是公共场所,茶寮就不像戏院,有事先预定的剧目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也不像宾朋聚会,其间人物大多彼此熟悉。茶寮更为自由和散漫,人们彼此缺乏关联,动静居停,悉从自便。所以,茶寮人物身份驳杂而更具流动性,话语零散却又众声喧哗。而且,这也不同于可供久驻的居所,所有的茶客都只是短时间的逗留,茶寮中的景象,就如同随意记录的流水账,缺乏顺畅的故事情节和明晰的连贯逻辑,很难对其进行先后相继的因果衔接。
这些特征正好与《外史》的内容相似。首先,《外史》中的人物就非常驳杂而富于流动性,彼此也缺乏密切联系。如像王冕和周进,范进和严监生,荀玖与匡超人等等,他们互不相干,人生命运即使有某些相似的轨迹,也并非来自相互间的影响。
其次,《外史》的人物也像在茶寮中一样,都是些匆匆过客的片刻小憩,没有谁会成为一以贯之的中心,他们只有有限的片段,我们看到的也只是他们片段的表现。但如果有一双慧眼,我们还是能以茶客的一个表情、几句闲谈及片刻的展露来感知他们的心灵、理解他们的处境。《外史》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留意,也可以通过作者在有限篇幅里对这些人物的片段式描写,走进他们的世界,并准确捕捉到众多人物的个性。
例如,由于20世纪传播过程中的一些原因,《外史》的范进非常有名。而在实际作品中,这个形象被正式描写到的篇幅有限,只是几个简短的片段,五十多回的大部头作品,真正写他的文字还不到两回,极像一个曾在茶寮中片刻小憩的过客。
但通过《外史》对范进的那几段描写我们可以深刻地感知,在当时社会中,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从童生混到秀才,然后再到举人以及进士的周折和艰难。
《外史》这个“茶寮”中也是人来人往,当范进走后不久,又来了蘧公孙。他也占不到两回的篇幅。然后相府娄家的俩公子出场。这二人与杨执中、权勿用等人在闹剧式的“莺 湖聚会”之后,也就离开了大家的视野。其后,着名的马二先生马纯上和乡村青年匡超人相继赶来,等等。
第三,茶寮只给我们截取生活的一角。此外,人们都还有各自更加精彩的故事。与此相同,《外史》虽然将众多人物的生活进行了片段的展示,他们也都还有自己丰富的人生。所以,读者必须留意这些有限的描写,才能开启思维,真正走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就比如这个蘧公孙,只有对他的那些片段描写的充分把握,我们才可能获得对他的更多认识。处在那一特定历史时空里,这个年轻的读书人,在其漫长艰难的人生路上才刚刚起步,就已经碰到了许多不顺乃至不幸。就近而言,他遇到了一桩互不匹配的婚姻:他不想走仕途,他的妻子却逼他去科场显亲扬名;他喜好吟诗作赋,嘲风弄月,对八股文缺乏热情,也不在行,他的妻子却藐视诗文,偏偏还是一个精通八股文的“才女”。少年公子陷入如此困局,其内心复杂的感受应该是很多的。以后的人生他将如何调整?这一人物必须直面的严峻问题,这其中大有值得探究的好文章。但因为《外史》只提供“茶寮”而不是剧场,这些都只是开了头,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带着经验去想象、去补充、去发掘。但如果我们想追求阅读故事的乐趣,这种阅读期待必定难以满足———这位苦闷的青年已经走出《外史》的“茶寮”了。
这种写法,当然与我们熟悉的小说大不相同。一般小说关注情节,故事有头有尾,它们“能将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捏合” ⑥ ,精心追求巧遇与曲折,淋漓演绎人世的悲欢。这类小说培养着追踪故事情节的阅读习惯,在面对《外史》这个独特的作品时就感到麻烦,无法把握情节进程,批评它内容零乱,缺乏首尾。胡适就曾抱怨说:此书“从山东汶上县说到南京,从夏总甲说到丁言志;说到杜少卿,已忘了张铁臂了” ⑦ 。说到底就是对这种“茶寮”式写法的不满。
但正如茶寮在一些时刻也会形成小范围的高潮或者局部中的热点,《外史》也会给某些人物留下略长的篇幅,或者组结一段相对集中的叙事。如对杜少卿就有这样的处理。作品从杜少卿在家乡的生活场面开笔,其后析产离家,落户南京,慕其大名者纷至沓来。这是有用意的,它要让读者集中见识到六朝故都的人文。
但任何茶客都不会被误为茶寮的主人。同样,《外史》也绝没安排杜少卿做全书的传主或主人公。杜少卿虽然重要,但也要到第三十二回才出场,三十三回到南京,夫妻携手游了一次清凉山后,其人其事也与其他“茶客”一样,变成了人群中零零散散的身影。随后,众人随虞博士离开南京,旧都名士风流云散,杜少卿也没再露过脸。这当然使杜少卿无法成为串联全书的“主干”式人物。但作品也找不到其他叙事文学常见的串场人物。
缺乏主干人物和中心事件,《外史》就难以形成使全书众多人物聚拢在一起的情节网络,人物也无法集中展开各自漫长的命运遇际和悲欢离合,这也形同茶寮,它欢迎茶客前来小憩,但他们无法在此完成婚丧嫁娶,也不能一生常驻此间。读者把握《外史》一部书的文学依据,就是那些片段场面和可贵的细节,就是“茶客们”“丛残小语”式的言行。
还是以人们熟知的范进为例。他的活动时空,其实仅有极浓缩的三个片段:一是作为半生屈辱生涯的经受者,其暮年登科的场面———苦尽甘来,喜极而疯,这让我们思考科场中穷书生的甘酸;次是中举后回拜老师时的情景,居丧不用银筷子,却大嚼虾圆子,这个举动有失稳妥,引人侧目;再后来,是升任山东学道时与幕僚的一番闲谈,不知道苏轼是谁,暴露了他学识上的欠缺。
茶寮中的人随意聚散,一天的茶客流量是无法预先规划的。《外史》则是有意为之,使人物活动时空变得有限,并将一部作品切割成若干片段和单
元,看似零散,但各色各样的儒林中人就有了上场的机会,渐渐有了众声喧哗、门庭若市的效果。这番经营,使《外史》看上去真像一个热闹非凡的“茶寮”。这种特殊的写法,使作品容量增大乃至趋于无限。所有这些细节片段的叠加,就构成了极富完整效果的儒林景观。这部五十多回的小说也就有了相当惊人的人物数量和时空容量。 这就形成了《外史》的第四个特征,即与茶寮相类的开放性与包容的特征。茶寮虽只是社会的一角,却有着海纳百川的气度,资讯容量是巨大的,此中可以小见大,它所摄入的社会和人生内容,都带有不加修饰和生气淋漓的特征。现代作家老舍的《茶馆》就是巧妙运用茶馆的这一特征,用来往茶客的活动来展示较大时空背景下的人世变迁。
这种茶寮似的开放与包容,就是《外史》的叙事视野,它对广泛社会人生进行类似百科全书式的整体观照。“茶寮”式的构思,使作品深度与广度兼备,达到了博约相济的效果。
《外史》不但人物形象的数目巨大,而且富有个性特征和复杂身份。作品旨在还原儒林景观,但其笔触并不局限于此,这也极像“茶寮”,茶客的身份一定是驳杂的。正如论者所言,其中“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 ⑧ ,甚至“武士、贵游、妇女、僧、道、医、卜、农、商、方士、剑客、流民、胥役、奴婢、倡优无所不具” ⑨ 。
当然,《外史》的开放性更在于它表现人生层面的丰富和深刻。不但科举制度和此制度下读书人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充分展露,“功名富贵”与“文行出处”这两把标尺也可以丈量其他人群。在一个社会里,外在事功与内在修养不仅仅是科举中人的问题。从科举取士到八股衡文的历史过程中,士子对功名富贵的追求路径和承受压力也并非亘古不变。介于此,《外史》的“茶寮”呈现出开放的特征,它不限于对八股取士制度的批判,对知识分子及相关社会问题的思考因其艺术的成功与文学丰富性而趋于无穷。
“茶寮”式的片段和开放,成就了《外史》对社会生活的多层观照和整体把握。对读者来说,是还原了鲜活的生活场景。《外史》因其写作内容的广泛性,使其具有相当巨大的生活涵盖面,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已被《外史》近乎全景式的描写所抓摄。
大凡研究《外史》的人们也都熟悉上文所引刘咸的这段文字。张文虎评点《外史》,耗时长久,经反复斟酌,成多次重评。“张评”的特点,据黄安谨说,是 “旁见侧出,杂以诙谐” ⑩ 。张文虎也称自己的评点“凿破浑沌,添了许多刻薄” 辑讹辊。也就是说,他的笔触并非局限于文本,而是将当下之世相与吴敬梓的写作内容联系起来,加入了自己的感愤和激越。所以,在刘氏这段极为简短的记述中,张氏所言“温书”,并不是在闹哄哄的人群中默记《外史》的内容和温习它的文字之妙,而是将茶寮中所闻见的世相与《外史》描绘的内容互作参证,既加深对《外史》的认知,又加深对社会人生的体悟,这所谓“温书”,其实就是在阅读茶寮中即时发生着的现场版“儒林外史”。也就是说,他已将茶寮当做活生生的《外史》。将茶寮当做一部书,这小小的社会一角诸色人等应接酬酢使他想起了《外史》所描绘的人情世态。他这样坐在茶寮里,冷静而又旁观,才引起了别人的好奇与探问。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篇二2、《儒林外史》开篇描写了诸暨县一个乡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贫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却勤奋好学,用每日攒下的点心钱买书看。由于王冕聪明勤勉,又博览群书,还画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岁,便成了县内的名人。他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会稽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像这样淡泊名利的读书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对王冕大加赞赏。
3、讽刺鞭笞科举制度的乌烟瘴气和只为名利的读书人才是本书的主旋律。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户更是对他百般呵斥。范进去乡试,因没有盘费,与丈人商议,怎料被胡屠户骂了个狗血淋头,说他是“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还说他“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老婆是正经”,把范进骂得“摸门不着”。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无米,母亲让范进抱母鸡上集市卖了换米。这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市上被找了回来,得知消息后,竟然高兴得疯了。还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疯病。转眼的工夫,范进时来运转,财源广进,连胡屠户也一反常态,称他为“文曲星”,称赞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这个故事极力讽刺了范进对功名的极度渴望和胡屠户那趋炎附势、“变色龙”的性格特征。
4、在《儒林外史》中,还塑造了很多同范进一样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打着官府旗号让大家把钱财交公的王惠,再如为功名不择手段,恩将仇报,抛妻弃子的匡超人?其实他们都是腐朽的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呀!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篇三关键词:《儒林外史》;语言艺术;语言特色
自《儒林外史》问世以来,就标志着“中国国语的文学完全成立的一个大纪元”,被推崇为“首屈一指,纯粹之白话”。当观察其语言在作者运思层面上的表现时,往往能发现许多不同以往的气韵格调,体现在感彩、形象描写、遣词造句、意趣等诸多方面,这是不流于俗套的语言倔强和语言颠覆。
一、从遣词造句角度体味《儒林外史》
(一)言简意赅
老舍曾经说过:“一个作家在博闻广见的同时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如果作家的思想不深刻精辟,就无从写出简洁有力的文字。”高尔基也深刻的认识到:“当很少的文字却传达出远多于此的意义,好像语言的狭窄阻挡不了思想的广阔。”当文字运用到炉火纯青,简洁到一个词语就可以概括一个表象,如同国画般寥寥几笔便可以勾画出一个神采飞扬、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由此可见《儒林外史》极大地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即便是用最简洁精炼的语句,也能将所描写的人物展现的活灵活现,如同写出人之精髓。而儒林外史的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不但外在形式生动异常,让人一见便知,另外其最难以体会的内在感情也能让人了解几分,作者如果没有由此及彼的洞察力和有浅入深的穿透力是万万无法实现的。常常是作者并未直接写明人物的吝啬和贪婪而是通过人物神态动作的绘形传神来使得人物神情毕现。例如这段对胡屠户的描写“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地,把拳头舒过来”作者想表明胡屠夫的吝啬和贪婪却不以直接写出,而是通过一“舒”一“攥”两个动词的“形”,把胡屠夫虚伪的心理和贪财做作的“神”,刻画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其他的写到人物灵魂深处的还有严监生为省两根灯草临死还“伸着两根手指头不肯断气”。《儒林外史》的笔墨尽管简洁至极,但不妨碍它句句生动传神,字字深入骨髓。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朴实无华、深沉含蓄的民族性格,还继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只有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思索,才能真正把握《儒林外史》的语言艺术。
(二)气韵生动
如果文学语言的描述表达使所描绘的事物达到了性格化,那么即便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也会变得有意趣。有人形容《儒林外史》中的对人事物的描写“颜色、精神无一不像,若非有纸束缚,怕是会立刻活过来”。人的语言与人脑中的表象运动有着约定俗称的联系,而人的语言又通过一个个词语作为概念表达出来,因此用人的表象活动和人的心理活动的概念的关系来阐述形象化的原因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儒林外史》在形象描写方面的厉害之处就在于重在诱发读者的想象活动或表象运动,而不是崇尚用笔触来过分的勾勒形象的某一特征。作者描写人生时也不仅能做到颜色近而且精神像,若非多了一张纸,仿佛就是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白发童生范进的穷酸相等,假名士权勿用的古怪模样皆活灵活现。书中第五回描写严监生因多点两根灯草而死不瞑目的场景因传神而广为流传。
二、从意趣角度体味《儒林外史》
(一)婉讽相合
每一种文学的表达都需要语言作为承载的物质材料。讽刺文学的效果有的来自所描写的性格、情节、细节,还有的是来自于语言本身,但不可避免的是都要通过语言这一媒介。但《儒林外史》贵在无一贬词,而情怀毕露。之所以称在此书之前的钟馗捉鬼传等为神魔小说,在此之后的官场现形记等为谴责小说,而非讽刺小说皆因其够不上讽刺小说的水准,即由于“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过其词,又或是“词义浅显,已如谩骂,语意昭然若揭不够婉转”这正是《儒林外史》在语言艺术领域的非同凡响之处。《儒林外史》在婉讽上的独到之处无非归集为四点:一为利用人物自身言行不一的特点,直言其事,不加评点,真相自现;二为利用人物的“博通古今”与历史事实想悖的特点,虽在文中赞其“确切典故”,实则通过反语嘲讽其不懂装懂,极端无知;三为以语言形式的对称揭示现实的违理悖情;四为利用看似委婉的语言与实质的对立统一,深刻的反映其讽刺意味,字字深入骨髓。在描写汤知县、范进、张静斋三人一同高谈阔论的场景时三人所赞同的刘基为“洪武三年开科的进士”,实则违背历史常识。刘基早在元代既已是进士,在明朝建立之前就已经辅佐明太祖打天下,是货真价实的开国元勋,而这帮封建官僚、乡绅、文人信口开河,还自诩懂得“本朝确切典故”,简直愚蠢可笑至极。
(二)寓庄于谐
寓庄于谐顾名思义,即将严肃庄重的事情以诙谐幽默的笔调来描写。《儒林外史》的语言之中是不乏这种讽刺艺术的。它的语言笔调虽然犀利诙谐,但内容是深刻严肃的。吴敬梓运用这种手法塑造了众多集悲与喜、崇高与滑稽、丑与悲于一身的不朽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物性格及灵魂的支配和腐蚀的表象及其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现状。在阅读《儒林外史》的同时,一方面为因他的诙谐幽默而调侃,另一方面又为它的悲伤和深刻而怜悯。在《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中出现的马二先生,“一顶高方巾,一幅乌黑的脸,腆着个肚子,”的形象,使得“女人也不看他,他也不看女人。”尤其是马二先生机械僵硬的动作,紧张而又严肃得表情着实让人捧腹大笑。马二先生的性格与外表同出一辙,他对八股文滑稽和痴迷使人怜悯,一生执着于自己错误的观念还凭借着这些教条影响了更多的人。最可悲的是他在不知不觉中导演了别人的悲剧,却不知自己就是那一个悲剧的角色。不仅仅是马二先生,周进、范进的可怜迂腐杨执中、权勿用的可悲可笑都一一表现了他们的愚昧荒唐。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用“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手法将美与丑、高尚与低俗等极具对立色彩的特点融为一体,将各种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可以说这部巨作不仅仅在中国是古典小说中的杰出代表,还在世界的文学之林中有着一席之地。
三、从感情角度体味
《儒林外史》文字是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而文学语言又总是带有一定的感彩,喜怒哀乐都能为文章添光溢彩。《儒林外史》情节众多、人物复杂,因此语言的感彩随着人物复杂情绪的变化也就千变万化,移步换形。但是在《儒林外史》中冷峻的感彩仍旧占据主导地位,这就要求作者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带入任何个人的看法和感彩,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应当是冷静而严峻的叙述方式。文中时常可见作者将深恶痛绝的感情转化为冷峻的笔调,解剖着名利带来的种种人性之恶,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恶俗浇漓,当然也有部分是作者保守思想的体现,对此不能太过苛求。作者曾在文中插话说道:“嫁与人家做妾即便满头白发还要唤作‘新娘’。”冷言冷语,传达着功利圈子的冷酷无情和森严的等级,仿佛一把利剑裹挟着寒冷凛冽之意深深地插入封建礼教之中。甚至连一些热闹的场景如严监生妻子离世,小妾扶正,亲戚宾客,趁火打劫这样一个弥漫火药味的场景,作者仍旧坚持以冷峻的笔调冷冷地对封建庸俗和闹剧投以讽刺嘲弄的态度,相比于其他令人捧腹大笑的讽刺作品,《儒林外史》的讽刺常常是含蓄而又充满沉思的。可以看出正是因为作者吴敬梓对封建功名、八股科举无所留恋,所以方能用喜剧的方式和鄙视的情感向这些封建旧习决裂。在这本书里,冷峻与鄙视成正比,愈是冷峻就愈是鄙视,当诚实对虚伪、正直对卑劣、活泼对僵化,便会自然而然产生鄙视的感情,而这种鄙视的感情则是通过作者冷峻的笔触传递给读者,可谓精妙绝伦。
四、《儒林外史》中的地方特色
《儒林外史》和安徽文化二者之间构成了相互动态作用的关系,《儒林外史》成书过程中保留的安徽文化痕迹促进了安徽文化的继承发展,而安徽文化不但决定了《儒林外史》大部分的素材来源,而且还决定了文章的行文风格、撰写风格和题材范围。
(一)食物文化
《儒林外史》中很多涉及到吃食的详细描述大多是受到安徽近山近水的独特的地理位置的影响。文中许多诸如“软香糕”、“鸭子肉包”等诱人的美食便是属于早年间安徽的地方特色小吃,甚至连未传下来的“蓑衣饼”都有介绍。这些文中多次出现的食物都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更有着极为鲜明的安徽地域特色。
(二)徽派建筑徽派建筑在中国几大建筑派系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特色在于一局一格都极为讲究。文中出现的“敞门”、“中间悬着一轴百子图的画,两边贴着朱笺纸的对联”、“辕门”等都是典型徽派建筑所包含的形式。在作者的笔下,徽式建筑不再是传说中的事物而是活生生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形象,对于研究徽派建筑及其文化内涵颇具有借鉴意义。
(三)特色口语安徽地区是中国东南地区方言状况最为多元、复杂的地区之一,其用语的丰富灵活性可见一斑。众所周知,《儒林外史》在语言的应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它的讽刺艺术之所以达到如此的高度,除去作者本身纯熟的语言运作能力外,与生动的安徽口语的画龙点睛作用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联系。比如一句民间俗语“死知府不如一个活老鼠”的运用,仅凭一语就道破了官场势利行事的风气,气氛诙谐生动,令人拍手叫绝。
五、结语
本文从言简意赅、婉讽相合、寓庄于谐、感情冷峻等诸多方面例证赏析了《儒林外史》的语言艺术风格。因此《儒林外史》的艺术风格还可概括为:一不追求碎片背后的完整,二不直白释放自己的赞美,三不拘泥于人物原型的暗示,四不流连命运和形骸的对应,五不刻意借助样貌影射心灵,六不借助长相引出人物。毋庸置疑的是各种特色在《儒林外史》中都没有例外的融于其中,所以《儒林外史》的语言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参考文献:
[1]张明明。《儒林外史》的语言艺术特色刍议[J].作家,2015,(09):1-2.
[2]周中明。论《儒林外史》的语言艺术[J].安徽大学学报,1993,(03):3-4.
[3]傅继馥。论《儒林外史》语言的艺术风格[J].江淮论坛,1980,(08):7-8.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篇四《儒林外史》这部小说用诙谐幽默而又笔触尖锐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场官场趣事。那么你们知道关于2021中小学生读《儒林外史》有感内容要怎么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2021中小学生读《儒林外史》有感范文,欢迎参阅。
中小学生读《儒林外史》有感一"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中小学生读《儒林外史》有感二《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终于考上举人,欢喜至疯,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简单的故事,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中举从范进身上来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终于出头,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像周进哭号着为秀才名分磕头撞板。但他们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还有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中举前萎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中举后便有了老爷大人们的官腔。甚至在为母亲守丧时,在打秋风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仅仅是中举,不出两个月,什么房产、田地、金银、奴役,不请自来。范进是千万得中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为不得中的读书人做榜样,加深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中举对胡屠户来说,也是意义非凡。对范进中举前要打要骂由着性子来,一旦中举后,因范进发疯让他打范进一巴掌,他却说:“(范进)虽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个势利小人的嘴脸清晰的勾画了出来,胡屠户就是那些满脑子也是功名,中了科举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还有那些乡绅,都在忙不迭的为范进送金送银,正是他们为政府传播科举毒推波助澜。跳出范进的故事,作者详细描写了临死伸着两指头,唯恐两个灯芯废油的严监生和强抢人猪,用云片糕当药讹诈船家的严贡生兄弟俩作为代表。
综上所述的人物,无一不受科举的毒害。事实上不只这些人。还有举着科举饭碗的名士们,还有科场屡屡落败的如看西湖风景都要挤出几句经典的马二先生之类的人。还有佛门弟子,一听胡屠户为女婿范进母亲做法师,屁滚尿流地马上安排起来。甚至是贾宝玉最最推崇女子亦是如此。鲁小姐受其父影响只认八股文,什么都以八股文马首是瞻,自己终日练习八股,后来因为丈夫对科举毫无兴趣,终日长叹。书中充斥着讽刺味,辛辣尖刻,这与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联系。
作者吴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败家子。他后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几次三番找他参加科举,他都不应。他的书桌下有八股细绳,每根下都有一个臭虫,一个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因为贫困无法取暖,他常邀请朋友绕成行走还“歌吟啸呼,相与应和”,并称其为“暖足”。这样的背景下,无怪乎书中描写如此地耐人寻味了。
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生活的时代很少有人提及科举这类的话,也没有了书中迂腐的现象。但是,我们常常看见家中老人为了让下下代的认凌晨排队报课外班,诸多考生因为中考高考日以继夜读书,有些考上的扔书庆贺,有些考不上的跳楼自杀。没有人为了什么“秀才”、“举人”磕头撞板,却有人为“硕士”、“博士”不择手段。很多人拿着文凭大吃大喝。不知以后是否还会有一本“儒林次史”来讽刺这个时代的制度。
中小学生读《儒林外史》有感三暑假里我看了一部精彩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这本书是清代吴敬梓所作,是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佳作,鲁迅认为它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书中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刻画了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人,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人——王冕、范进。
在元朝末年有一个叫王冕的人,他七岁时父亲去世了,他用放牛赚的钱托人买画画用的工具和颜料,在荷花池边自己学习画荷花。渐渐地他的画技越来越好,十二岁时王冕出名了,好多人来请他去做官,可他不求官也不求名,全都一一回绝了。在他母亲去世后,他遵循母亲的遗言,不肯出去当官,最终归隐山林。
我最欣赏王冕不与贪官同流合污的气节,我喜欢正直的人,因为如果现在的律师、警察、法官不正直、颠倒黑白的话,那这个世界就会混乱。如果商人不正直,卖假货、虚抬价……那我们就买不到货真价实的物品了。
还有一个叫范进的读书人,他从二十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在三十多年里,他参加了二十次的科举考试,终于考上了举人,结果却欢喜得疯了。面对考试,考生应该尽的努力,但是要做最坏的打算,可是范进却一心想当官,并且这种欲望持续了三十多年,所以一朝中举,因为太兴奋以至于疯了。
我认为科举考试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它给了平民一条升官发财的路,坏处是如果一辈子都没考上的话,那就白白浪费了一生。古代的科举考试就如同现在的高考,不同的是,在阶级分明的古代社会里,科举考试是寒门子弟的出路;而在平等开放的现代社会里,高考并不是我们成功的选择,我们还可以经商、搞发明或者学习一些技艺,无论你从事怎样的工作,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王冕、范进所处的时代,社会制度很落后,人们的生活非常困难;现在社会制度在进步,人民的生活也很幸福,所以,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吧!
中小学生读《儒林外史》有感四这个学期,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它是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里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十分的生动。有爱才如命的严监生;有苦读诗书的鲍文玺;有打秋风的张乡绅……而我印象最深的是爱才如命的严监生。
严监生是一个家财万贯,田地、房产、仆人众多的财主,却格外的“节约”。家里一斤肉都舍不得买,有时候家中的孩子实在忍不住了就拿一两钱买熟肉来给孩子解馋,生病了也舍不得抓药,还经常克扣仆人的工资……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相信大家都看不惯这样爱财如命的人。
像严监生舍不得点两茎灯草的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没有吗?当然有。如我们不会在一间房子里同时打开两盏灯,因为一盏就够亮的了,又何必多开一盏呢?只是我们现代人将这样的行为称为节约。
其实在我看来,严监生的“勤俭节约”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经常到外面去吃大餐,吃不完的也不打包。这本就是一个浪费。现在的小孩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会给他们买很多,很贵的玩具,衣服也都是买的,而且穿几次就不要了……这多浪费啊!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要辛苦挣,所以我们应该节约点,把钱花在该花的地,但节约并不等于吝啬。
中小学生读《儒林外史》有感五《儒林外史》以描写明朝书生的故事,来描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也借此来讽刺清朝时期的科举制。
吴敬梓是《儒林外史》的作者。他出生于名门贵族,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由于经济地位的变化,是他接触了劳动人民,看到社会的黑暗,所以写出了《儒林外史》。
书中有写许多书生,如写周进、范进为考中举人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到胡子花白还没有考中秀才。尽管生活极为困顿,还是念念不忘科举考试。周进路过一处考场,进去观看,触动了一生的辛酸和痛苦,放声大哭,竟然难过得死去活来。后来在一些小商人的帮助下参加了考试,博得了考官的同情,才时来运转。当他考中举人时,以前讥讽挖苦他的那些人,都来奉承他,把他吹捧成最有学问的人。又如范进,中举前家里穷得没有米下锅,抱着一只老母鸡去集市上卖。当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时,竟然喜极而狂,变成了疯子,幸亏岳父胡屠户打了他一巴掌,才使他恢复了清醒。这时候,当地的乡绅等有头脸的人物都对他刮目相看,有送房屋的,有送财产的,范进的生活立刻发生了变化。
《儒林外史》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例如严贡生正在范进和张静斋面前吹嘘:“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言犹未了,一个小厮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通过言行的不一,揭示严贡生欺诈无赖的行径。又如汤知县请正在居丧的范进吃饭,范进先是“退前缩后”地坚决不肯用银镶杯箸。汤知县赶忙叫人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箸,他还是不肯,直到换了一双白颜色竹箸来,“方才罢了”。汤知县见他居丧如此尽礼,正着急“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忽然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心才安下来。真是“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此书描写了许多人物,当中,马二先生喜欢与他人谈论文章,却不知李清照;范进中了举人,却不知苏轼为何人,如此悲哀!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篇五《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他描写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并通过用生动的形象,去反映了末期社会上的不好风气,同时也揭露了当时反动统治的罪恶,儒林外史读书笔记600字要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儒林外史读书笔记600字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600字一他描写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并通过用生动的形象,去反映了末期社会上的不好风气,同时也揭露了当时反动统治的罪恶,还揭露了一些读书人的卑鄙手段和作为,可以说是可笑,可鄙,甚至于恶急的地步。
虽然《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讲了一些腐朽之士,但是文中也讲了一些文雅令人佩服之士,如王冕,萧云仙等等,其中我最佩服王冕,因为因为他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母亲只得让他去给邻家放牛。
懂事的王冕了解家里的情况,便答应下来。
他每天都去放牛,一直到长大之后,他学会了画荷花,才靠画画维持家庭生活,但他一直在为穷人作画。
后来,有一位官府的人请他作画,他犹豫再三,才勉强答应。
......就是他这种孝顺,懂事,洁身自好,不畏权贵的精神,就如他在《墨梅》中所说:“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他这几种品德不正是我们给学习的吗?从小体谅母亲和家庭的难处和细想,遇到困难时,应该坚强起来,不应该贪图富贵,对那些无耻的人,应该敢于去职责教导。
面对有困难的人,应该去帮助他们给予鼓励和爱心给他们。
正所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本书十分精彩,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也来读读这本书。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600字二今天,我读了一本讽刺小说,那就是在清代远近闻名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主要说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士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啬鬼―严监生。他是一个胆小而有钱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严监生疾终正寝。这件事充分表现严监生吝啬,爱钱如命,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去学习。相反,我们在生活中学会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场就是和严监生一样。而严监生的另外一件事――悼念亡妻中知道,严监生吝啬到连给亲人花一点钱都不肯,充分得体现出严监生爱钱如命。而《儒林外史》开篇词中一个生于乡村的王冕,因家里没钱,就去放牛。但他喜欢读书,所以每天赚的钱都去买书看。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成了县内的名人,许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接受,他逃到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说明他讨厌做官的昏晦的生活。
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官员为了钱和权力,不顾人民利益,而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最终和严监生的下场一样。这些现实的事情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贪小便宜,要大方,不能爱钱如命。
《儒林外史》教会了我要大方,不能贪小便宜。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600字三这个学期,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它是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里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十分的生动。有爱才如命的严监生;有苦读诗书的鲍文玺;有打秋风的张乡绅……而我印象最深的是爱才如命的严监生。
严监生是一个家财万贯,田地、房产、仆人众多的财主,却格外的“节约”。家里一斤肉都舍不得买,有时候家中的孩子实在忍不住了就拿一两钱买熟肉来给孩子解馋,生病了也舍不得抓药,还经常克扣仆人的工资……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相信大家都看不惯这样爱财如命的人。
像严监生舍不得点两茎灯草的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没有吗?当然有。如我们不会在一间房子里同时打开两盏灯,因为一盏就够亮的了,又何必多开一盏呢?只是我们现代人将这样的行为称为节约。
其实在我看来,严监生的“勤俭节约”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经常到外面去吃大餐,吃不完的也不打包。这本就是一个浪费。现在的小孩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会给他们买很多,很贵的玩具,衣服也都是买名牌的,而且穿几次就不要了……这多浪费啊!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要辛苦挣,所以我们应该节约点,把钱花在该花的地,但节约并不等于吝啬。
严监生的爱财如命固然可恨,但他的“节约”值得我学习。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600字四看过《儒林外史》的人一定知道,这是一部很有教益的八大名著之一,书中的第一回,写的就是王冕。乘着暑假大有时间可以自学课外知识之机,我有幸的能在爸爸的书柜中借读了这一本名蓍。王冕,浙江诸暨人,七岁丧父,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着母亲为人做点针线挣点小钱和自己为人放牛维持生计。一个从小酷爱读书的他,终因家里贫穷,而不能上学,于是,王冕一边放牛一边想方设法偷偷地跑去学堂站在窗外听课,还用自己放牛积攒的一点小钱买来书本。
一次,他在放牛的时候,看见河里鲜艳的荷花正盛开着,生来好学的王冕心里有了一种突发的奇想:如果我能把荷花用笔画出来,那该多好啊!于是,他把剩下的一点小钱,不买书了,只买一些铅粉之类的物品,开始学画荷花,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子长了,他不仅画得像了,还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那种特有的高贵品质画了出来,人们见他画得好,许多有钱的人家,纷纷地到他那里买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由于他的画卖得好,他的家境也渐渐地不愁吃、不愁穿了……
书中第一回王冕酷爱读书,自学成才的事迹,使我感触很深,也许因为我和王冕同是诸暨“老乡”,心中便有了一种特有的亲切感和自豪感,正因为这样,书中的第一回我至少是从头到尾,反来复去地看了四、五遍。古人尚且可以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成才,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吃好穿好住,需要什么学习用品,只要向父母开一声口,还不就是呼之即来,比比古人王冕小时候的生活条件,不禁使我感到了一种莫大的愧疚感。要说诸暨的“耕读之家”,读了《儒林外史》第一回,我把历史追溯到了元代,而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耕读之家的典范,身为诸暨人的我,为何不能成为一个无愧于古人、无愧于王冕的耕读之人呢?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600字五这学期,我读过许多书,但是在这么多的书中,唯有《儒林外史》使我记忆犹新,书中的故事一直让我念念不忘。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他描写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并通过用生动的形象,去反映了末期社会上的不好风气,同时也揭露了当时反动统治的罪恶,还揭露了一些读书人的卑鄙手段和作为,可以说是可笑,可鄙,甚至于恶急的地步。
虽然《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讲了一些腐朽之士,但是文中也讲了一些文雅令人佩服之士,如王冕,萧云仙等等,其中我最佩服王冕,因为因为他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母亲只得让他去给邻家放牛。懂事的王冕了解家里的情况,便答应下来。他每天都去放牛,一直到长大之后,他学会了画荷花,才靠画画维持家庭生活,但他一直在为穷人作画。后来,有一位官府的人请他作画,他犹豫再三,才勉强答应。……就是他这种孝顺,懂事,洁身自好,不畏权贵的精神,就如他在《墨梅》中所说:“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他这几种品德不正是我们给学习的吗?从小体谅母亲和家庭的难处和细想,遇到困难时,应该坚强起来,不应该贪图富贵,对那些无耻的'人,应该敢于去职责教导。面对有困难的人,应该去帮助他们给予鼓励和爱心给他们。正所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点击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