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美文网

《我们仨》读后感(优秀5篇)

点击全文阅读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是漂亮的编辑给家人们整编的《我们仨》读后感(优秀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们仨读后感 篇一

第一次读杨绛女士《我们仨》这本书应该是在06年或07年间,那时候还年轻吧,只是为那份真情而感动过。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正是这个朴素的家庭让我看到了一家三口不平凡的追求,面对灾难时的平静,面对荣誉时的低调,面对苦难时的淡然,相知相守,相濡以沫。

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我再次打开这本书时,从翻看目录起便开始了感动: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一个92岁高龄的老人,一个先失爱女后失爱人的女人,我在想,当杨绛女士写下目录的那一刻,承受的是怎样的一种心境?

年轻时我读不懂第二部分,第二次翻阅,因为经历,深深体会到了杨绛女士当时有着怎样的情感,一句“我有没有说明天见呢”道出了她内心翻滚的辛酸,然而,再没有明天了,钱瑗走了,钟书先生走了,就这样“我们仨失散了”。

“我们仨失散了”,我为杨绛女士心痛不已!虽然书中没有多少凄凉的词句,但我读着却倍感凄凉,这也许跟我父母相继过世和多愁善感的性格有关吧。

天上人间,阴阳殊途,却难断挚情。这个老人用文字无声的记录着她对爱人和爱女的思念。

含着泪花掩上书,感慨由然而生,那份无法表达的爱,无人诉说的情,回荡在心里很久很久……

回眸处,灯火阑珊,眺望那相思的彼岸……愿杨绛女士能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他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在另一个世界找到他们曾经温馨的家!

我们仨读后感 篇二

一场新冠疫情,让我多出来好多时间可以安静的看书,今年看书的速度还算可以,突然觉得在读完每一本书后应该写写读后感,免得日后看过的书都成了过眼云花。此为首篇,希望日后可以一直坚持。

《我们仨》这本书买来有几年了,总是看过几页就睡过山去,再继续翻看就发现前面写的不知是何事了,尝试几次失败后就乖乖把书放回书架上。清明假期回家再返京隔离14天期间,实在没书看便开始读此书。用了一个半下午看完,十分感动。

杨绛老先生用最平实朴素的文字,诉说着细碎生活的点滴,那些温馨是属于他们仨的,那些苦难却是属于那一代人的。从和先生的相遇相知,女儿的出生成长,到古驿道上令人心碎的陪伴和离别。“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虽然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但你看得到她心上的眼睛在流泪,然后看得到她心上的窟窿被人生路上他们仨一起捡拾的“石子”再填满。整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每个字都饱含着深情。除了感动于他们深厚的情谊,更多的是对于自己生活的反思和生死观的思考。

我站在书中父母的视角下,看到了父母不愿孩子远游又希望她自由的纠结,孩子远游时的“牵心挂肚”,虽然我还未为人母;我站在妻子的视角下,看到了所谓神仙伴侣的模样,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的浪漫,虽然我亦未为人妻。现在的我就是圆圆的角色,然而我却漂泊在外无法时常陪伴父母左右。

经历这次疫情,对于死亡有了更加鲜活的认识。曾经总觉得死亡离自己很遥远,其实它就在我们头顶上随时都有可能降临,它不管你是妻子是爸爸或是女儿。可能大多数人年少时都想去游荡去掘藏,我曾经也是,最近也在思考到底怎样的生活才是让自己无怨无悔的,即使马上就要死掉也没有很多遗憾的。现在的生活不是,那么剩下的人生要怎样过呢?还想不清楚。

人活这一世好比是在人间的一次长途旅行,读书认字以便于接收信息和表达自我,学习各种技能支撑自己生存和继续旅行。旅行,更多的是体验、感悟亦或传递爱与善良。然而很多人在这漫长的旅行中渐渐迷失了自己,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对于生活除了麻木的活着没有什么特别的体验,对身边平凡的幸福视而不见,对天边遥不可及的梦想苦思追寻。我时常也有这种感受,亲情与我相隔千百里,爱情或许更远,友情虽近却显淡薄。回想自己过的这短短二十几年,好像并没有多少“石子”留给至亲至爱之人。倘若有一天我不幸早逝,我该用什么才能填补上他们心里的窟窿;倘若更不幸这世上最后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是否应该从现在开始捡拾我人生路上的“石子”了呢?

我们仨读后感 篇三

在我身边的夫妻楷模,是我的一个表哥和表嫂的爱情故事,朋友们里公认的人生赢家。他俩自初中情窦初开起,携手九年恋爱长跑后步入婚姻殿堂。那是整个青春;人生中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有彼此陪伴。他们经历了学校毕业后前路未知的迷茫,经历了重大火灾被困,经历了赚到第一桶金,也和大多数夫妻一样,婆媳关系处理,工作矛盾纠纷,柴米油盐。没有谁的生活总是顺风顺水的。

在我印象中,他们好像从未有过争吵,什么事都是一起商量着来,难得的是,他们总能意见一致,齐心协力朝着一个目标。有些亲戚会说他们很自私,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问世事。我却觉得,他们总是彼此鼓励,奋勇向前,像一队团体,谁都不掉队。我无论什么时候见到他们,都能感受到爱意绵绵;仿佛在初恋,仿佛在新婚。

我记得那年,在表哥家做客,饭后表哥洗碗,我们起哄说,怎么不让嫂子洗,他说:“我洗,我能做的我都做,我就想让你嫂子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好像随口说了一句很平常的话,我们却眼里渗满泪水。那时候我觉得,表哥个子不高,人也不帅,但却像日出时的青山,巍峨、炽热。

表哥从一开始的高薪工作,到事业滑铁卢,如今自主创业,不是什么大生意,但也安然自得。嫂子在一家公司里勤恳工作了近十年,从一个小职员逐渐做到了分公司懂事。他俩在各自的工作领域中都逐渐成为了佼佼者。婚后苦于一直无子,多方治疗,如今都二胎了。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走过了相恋二十五年,走向了下半辈子的人生。

我们可能会说,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青梅竹马啊,这样的故事发生概率太低了。也如同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又有多少懵懂的少年,能一见如故,就此相知相守一生,既是知己,又是伴侣。在90岁高龄的时候,还写着家庭回忆录,积攒了满满的照片与信笺,记着几十年前相守的时刻。

我们所见大部分夫妻的生活,无非是因“柴米油盐”争执不休,耗尽感情,或许有了第三者。自私自利而一味索求,偶尔挂念,时常埋怨。就算《梁山伯与祝英台》、《泰坦尼克号》这样的故事,即使能熬过喜结连理,婚后生活,我们也绝不会相信能如初见般美好,从小生活环境及认知悬殊的两个人,只能在最开始彼此吸引时有片面的激情,除非彼此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智慧,才能艰难的长久相伴。

经济学家薛兆丰说:如果世界上有两个人,是彼此一生的唯一,他们这辈子都不会见面。世界上有70亿人,想象一下,有70亿个绿豆在一个大缸里,有两颗红豆放进去,搅啊搅啊,它们会碰上吗?在短暂的一生中,它们不会碰上。如同我们海誓山盟许下终身承诺的那个人,实际上只是我们身边看上去,觉得差不多时间到了而挑选的人。

有些人终其一生在等那颗“红豆”,大部分人选择了身边的“绿豆”,而我们所羡慕的,其实是那些能让“绿豆”变成“红豆”的“魔术家”。我们要从这些“魔术家”身上学习这种技能。这也不难发现,他们总有很多相似之处。

我认为理想的伴侣,是相互依赖,却又彼此独立。能帮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钱钟书闻名遐迩,但在生活上很依赖杨绛,不会修灯泡,不会洗桌布,家里维修的活都得杨绛做,杨绛丝毫没有抱怨,迎难而上,做他坚固的后盾。杨绛有自己的探索领域,才气不熟钱钟书,她不喜做饭,早饭也都是钱钟书早早起来做好。他们经常教女儿“格物致知”,以身作则的示范求知精神,他们的女儿钱瑗也是位很有成就的人。他们并不善交友,有自己的一套处事观,外人看来会觉得,傲慢、自私。他们是一个团体,像极了我的表哥表嫂。

有些人很计较得失,因为害怕自己利益受损,在夫妻相处中索取变成了本能。很少赞美对方,甚至打压对方变成了习惯,觉得自己是站在上风。但夫妻本就是团体,你的得意如果是通过对方的失意所换来的,那这对团体的综合水准并未提高,还有可能隐藏着深不见底的暗礁。你的婚姻是否成功,多瞧瞧你的另一半是什么状态吧。

还有一些人,本性纯良,丝毫不知保护自己的利益,如果所遇非良人,会在亲密关系中逐渐失去自我。我记得我的初中班主任说,“爱是一种责任和付出”,这句话一直影响着我的爱情观,经过了十几年我才明白,她只说了一半,我们爱别人,首先要做的就是爱自己,在你足够爱自己之后,再去承担责任,去义无反顾的付出。这缺一不可。如果两个人都能如此,这对夫妻团体才能稳步向前。

在彼此的陪伴中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是多么幸福的事。这样在经过了四五十年的相伴后,到老了你才会感慨“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翠”,这辈子都没处够。有他/她的地方,才是家。

家在哪里,我们都在寻觅归途。

《我们仨》读后感 篇四

对杨绛先生的认知,仅限于前些日子偶然阅读了《杨绛传且优雅过一生》一书,深深被杨绛先生的优雅所吸引。恰逢在世界读书日来临前一天,去东风社区旁听“明德崇礼,书香溢东风”全民阅读活动,方知这里有一处溢满书香的图书馆。静心聆听欣赏阅

出国留学期间,尽管是苦日子也苦中作乐,从不敢用剪刀剪虾钳子怕虾疼痛抽抽到烹饪得心应手的平淡生活,在先生笔下是生动有趣;一家人外出吃饭,总能点到餐馆最好吃的菜,听到见到日常生活中的生活趣事;非常年代,生活的艰苦、疾病的折磨,“我们仨”虽身不在一处,却心灵相通,相互担心,互相扶持,令人感动。

在爱女和爱人均住院情况下,已至暮年无法两头顾及的杨绛先生在梦境中“看到”女儿钱媛,在病床上依然乐观对待他人,忍着疼痛工作场景让人唏嘘;痛失爱女,依然坚强着,“代”女儿写信给父亲读给爱人钱锺书先生听,直至爱人身体好转才慢慢将实情一点点说出令人感动;钱锺书先生离世前的一句好好活着,支撑着先生对未来生的独自面对的坚强和勇气。

《我们仨》一书,有一种看不见的魔力,静心,让躁动不安的心静下来;《我们仨》一书,有一种看得见的美好,一家人有新鲜想法互相交换,即便意见不统一,也胡不强求。《我们仨》一书,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我们仨对工作上的事情绝不含糊,对不懂的问题格物致知,直至疑惑解开。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犹如一泓清流缓缓流入心田。

我们仨读后感 篇五

第一次参加陆河读书会流动书舍的读书打卡活动,这期的主题是人物传记,我选择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这本书是杨先生一家三口六十三年的生活的回忆,从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开始带我们走进过去,看看那时的人,听听那时的事,从中发现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看到一个单纯温馨家庭的相爱、相聚、相助、相失的人生经历。

这本书我看的很慢,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认认真真打卡,仔仔细细读完,心里触动不已。果然是钱钟书亲证的“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杨先生真真是一个妙人,有着有趣的灵魂,平淡朴实的文字,却好像有魔力一般的让人沉醉其中,而在她的眼中,任何时候都有美景,所有时光都很珍贵,“当一个如此纯粹,如此清醒,如此专注于当下,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

在我看来,《我们仨》这本书对生活和人生还是有着很积极的作用的,首先是杨先生和钱钟书的好读书。杨先生描述钱钟书在法国留学时的读书生活,“他每日读中文、英文,隔日读法文、德文,后来又加上意大利文”。而杨先生自己在牛津当旁听生的时候,听课之余,把图书馆当成了“第二课堂”,她为自己定下课程表,一本一本书从头到尾细读。“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就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他们的女儿钱瑗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长大,从小聪慧,也是全家的“读书种子”。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哪怕是读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同的体会感悟。但是只读书,不思不悟,也是无法有效的汲取到书中的营养的。读书,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生活的经历让我们更好的读懂书。

我们仨的相处模式也是很值得学习的。杨先生和钱钟书既是夫妻也是朋友。两个人一起探索生活的未知领域,一起看书读诗学习,相互依靠又各自独立。钱瑗和爸爸钱钟书最“哥们”,两个人喜欢在一起玩闹,连性格上都很相似,肯委屈,能忍耐。一家三口无分长幼,互尊互爱,互为师长,互为兄弟姐妹。正如杨先生在书中写的:“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碎琉璃脆。即使这样,我们还是要勇敢前行,不管命运如何波澜,始终静待心宽如海。感谢《我们仨》带给我的美好,感谢书舍让我找到更好的读书方法。

点击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