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美文网

《卜式传》阅读答案及翻译(共11篇)

点击全文阅读

【简介】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卜式传》阅读答案及翻译(共11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在此,感谢网友“费虚”投稿本文!

《卜式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1:《卜式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自《汉书》,有删改)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使者以闻(2)布衣草履而牧羊

(3)岁余,羊肥息(4)上过其羊所,善之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臣生与人无争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B.以田畜为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布衣草履而牧羊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苟,子何欲?

(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20.第①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2分)

21.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3分)

参考答案:

17.(4分)(1)使……知道(2)穿着布衣(3)繁殖(4)认为……好

18.(2分)C

【A、介词,和、同/动词,参加、参与;B、动词,当作、作为/介词,替;C、全是连词,表修饰;D、助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9.(6分)(1)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苟”、省略句、宾语前置,各1分)(2)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它或他)损害群体。(“以时”、“辄”,句意,各1分)

20.(2分)丞相认为付出后要求回报是人之常情,卜式则为国家无私付出,不求回报,所以被认为不合“人情”。

21.(3分)皇帝开始不太了解卜式的为人,接着认识到他是忠厚的长者,最后发现他有治国才能。(答对1点给1分)

【参考译文】

卜式,是河南人。以耕种畜牧为业。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事。皇帝派人问卜式:“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做官。”使者说:“家里难道没有冤家仇人,想讲出来吗?”卜式说:“臣生来与人无争,家里贫穷的乡人,我就借钱给他;为人不善的,我就教他做好事。去到哪里,人们都顺从我,卜式有何冤事啊!”使者说:“如果是这样,想要什麽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使者报告了朝廷。丞相弘说:“这不是人之常情,希望陛下不要允许。”于是,皇上没有接受卜式的请求。卜式回家,又到田里牧羊了。

一年多后,恰逢匈奴浑邪王等人投降,朝廷开支很大,国库空虚,贫民大迁徙,所有费用都靠朝廷补给,朝廷没法完全供给。卜式又拿出了20万给河南太守,用来发给迁徙的民众。河南上报富人救济贫民的名单,皇帝认出了卜式的名字,说:“这是以前希望捐出一半家产帮助边疆的人!”皇帝于是把卜式尊为长者,召见卜式,任命他为中郎。

起初,卜式不愿意做官,皇帝说:“我有羊在上林苑里,想让先生去牧养它们。”卜式做了郎官后,穿著布衣草鞋去牧羊。一年多后,羊肥壮又繁殖很多。皇帝探访他牧羊的地方,对这很满意。卜式说:“不仅仅是羊,治理人民也是这样。按时起居,凶恶的立即除去,不要让他败坏整个群体。”皇帝对他的话很惊奇,让他管理人民,有政治声誉。皇帝认为卜式朴实忠厚,任命他为相。

篇2:《卜式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卜式以耕田畜牧为业。有一个年幼的弟弟,等到弟弟长大成人,卜式就从家里搬出来,只要了家中畜养的一百多头羊,田宅房屋等全都留给了弟弟。卜式进山牧羊,十多年,羊达到一千多头,买了田地宅舍。而他的弟弟却尽破他的家产,卜式就又多次把自己的家产分给弟弟。

当时汉朝正在从事征伐匈奴的战争,卜式上书,愿意捐献一半家产资助边防。皇上派使者问卜式:“你是想做官吗?”卜式说:“我从小放羊,不熟习做官的事,不想做官。”使者问道:“莫非是家中有冤屈,想要申诉冤情?”卜式说:“我生来与人无争,同乡的人中贫穷的,我救济他;品行不好的,我劝导他;我所住的地方,人们都听从我卜式,我怎么会被人冤屈!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效死以保其节义,有钱财的人应该捐献钱财,这样,匈奴就可以消灭了。”使者把他的.话报告给了皇上。皇上把卜式的话告诉丞相公孙弘。公孙弘说:“这不是人之常情。这种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作为教化的榜样而扰乱正常的法规,希望陛下不要答应他的请求。”于是皇上很久没有答复卜式的上书,过了几年,才打发他回去。卜式回家后,依旧耕田放牧。过了一年多,恰逢匈奴浑邪王等人投降,朝廷花费很大,仓廪府库都空了,贫民大量迁徙,都仰仗朝廷给养,朝廷没有能力来全部供养。卜式又出资二十万给河南太守,用来接济那些迁徙的百姓。河南太守上报富人助济贫人的名册,皇上记得卜式的姓名,说道:“这原是以前想要捐献一半家产资助边防的那个人。”当时,富豪(为了逃税)争相着隐匿家产,唯有卜式想要资助边防费用。皇上于是认为卜式终究是一位性情忠厚的人,于是召见卜式并拜他为中郎,赐爵为左庶长,田十顷,并布告天下,使他尊贵显荣,用来教化百姓。

起初,卜式不愿做郎官。皇上说:“我有羊在上林苑中,想让你去牧养它们。”一年多后,羊长得肥壮,而且繁殖了很多。皇上路过他放羊之处,很赞许他。卜式说: “不只是放羊,治理百姓也是像这样:让它们按时起居,凶恶的就立即除掉,不让它危害一群。”皇上对他所说的话感到惊奇,想试一试让他治理百姓。封他为缑氏县令,缑氏人都安于他的治理。又调为成皋县令,办理漕运的政绩为最好。皇上认为卜式为人朴实忠厚,(于是)封他做齐王太傅,后来又封为丞相。适逢(南越丞相)吕嘉谋反,卜式上书说,他父子愿意与齐国善于射箭操船的人一起到南越决一死战,以尽为臣的节义。皇上认为卜式贤良,下诏说:“如今天下不幸发生了战事,郡县诸侯没有依正直之道奋起的。齐国丞相卜式其行雅正,亲事耕种,不为利益所惑。过去,北方发生了战事,他曾上书要捐献家产帮助官府保卫边疆;现在又首先站出来,虽然没有参加战斗,可以说他的义是从内心里表现出来的。”于是,拜卜式为御史大夫。

评论说:卜式就像鸿雁有威仪的羽翼没有飞起时却被燕雀所轻视一样,其行迹远藏于放牧猪羊的事情上,若不是遇到了好的时机,怎么能达到这样的地位呢?

篇3:《卜式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 欲为官乎? 式曰: 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 使者曰: 家岂有冤,欲言事乎? 式曰: 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 使者曰: 苟,子欲何? 式曰: 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 使者以闻。丞相弘曰: 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 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 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 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 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 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 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 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选自《汉书》,有删改)

译文:

卜式,河南人(黄河以南人),以种田畜牧为工作。那时候汉朝正在对匈奴采取军事行动,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般家财帮助边疆。上级(皇帝)派人问卜式: 你想做官吗? 卜式说: 我自小牧羊,没有学习做官,不想做。 使者说: 你家裏有冤情,希望说出来吗? 卜式说: 我生来跟人没有争斗,同乡的人贫穷,我救济他们,不善良的人,我教育他们,去到哪里,人们都顺从我,我又怎麽会有冤情呢? 使者说: 那麽,你想要什麽呢? 卜式说: 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以死明节,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 使者听见了,告诉了丞相弘。弘说: 这不是人之常情,不守规矩的臣子不可以用他,使法令混乱,希望陛下不要允许。 皇上不判罪(领情),(囚禁了)几年后放了他。卜式回家,又到田裏牧羊了。

一年多后,匈奴浑邪等人投降之后,朝廷开支很大,国库空虚,贫民大迁徙,所有费用皆由朝廷支出,朝廷负担不起来。卜式又拿了20万给河南太守,用来髪给迁徙的民众。河南的富人(受影响),都帮助贫民,皇帝听到卜式的名字,说: 是以前希望捐出一般家产帮助边疆的人! ,就下诏赐给卜式很多奖赏。但卜式把这些奖赏全部还给了官府。那时候,富豪都争相把财产藏起来,唯有卜式还想给朝廷捐钱。汉武帝为了表彰他,下诏拜卜式为中郎官,赐爵左庶长,赏田十顷,布告天下,用来使其尊贵显赫,用他的良好品德教育、激励天下人。

初时,卜式不愿意做官,皇帝说: 我有羊在林里,希望你去牧它们。 卜式才做了官,穿著布衣草鞋就去牧羊。一年多后,羊都很肥美。皇帝探访他牧羊的地方,对这很满意。卜式说: 不仅仅是羊,治理人民也是这样。按时起居,凶恶的人赶走,不要让整个群体败坏。 皇帝对他的话很惊奇,想让他试著治理人民。将他升为缑氏令 。皇帝因为卜式忠诚,又升为齐王太傅,转做相。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使者以闻 (2)布衣草履而牧羊

(3)岁余,羊肥息 (4)上过其羊所,善之

答案:(1)使 知道(2)穿着布衣(3)繁殖(4)认为 好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2分)

A.臣生与人无争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B.以田畜为事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布衣草履而牧羊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愚以为贤者宜死节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苟,子何欲?

(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答案:(1)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

(2)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它或他)损害群体。

20.第①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 人情 的? (2分)

答案:丞相认为付出后要求回报是人之常情,卜式则为国家无私付出,不求回报,所以被认为不合 人情 。

21.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3分)

答案:皇帝开始不太了解卜式的为人,接着认识到他是忠厚的长者,最后发现他有治国才能。

篇4:《卜式传》卜式,河南人也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卜式传》卜式,河南人也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卜式传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自《汉书》,有删改)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使者以闻 (2)布衣草履而牧羊

(3)岁余,羊肥息 (4)上过其羊所,善之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臣生与人无争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B.以田畜为事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布衣草履而牧羊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愚以为贤者宜死节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苟,子何欲?

(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20.第①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2分)

21.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3分)

参考答案:

17.(4分)(1)使……知道(2)穿着布衣(3)繁殖(4)认为……好

18.(2分)C

【A、介词,和、同/动词,参加、参与;B、动词,当作、作为/介词,替;C、全是连词,表修饰;D、助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9.(6分)(1)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苟”、省略句、宾语前置,各1分)(2)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它或他)损害群体。(“以时”、“辄”,句意,各1分)

20.(2分)丞相认为付出后要求回报是人之常情,卜式则为国家无私付出,不求回报,所以被认为不合“人情”。

21.(3分)皇帝开始不太了解卜式的为人,接着认识到他是忠厚的长者,最后发现他有治国才能。(答对1点给1分)

【参考译文】

卜式,是河南人。以耕种畜牧为业。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事。皇帝派人问卜式:“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做官。”使者说:“家里难道没有冤家仇人,想讲出来吗?”卜式说:“臣生来与人无争,家里贫穷的乡人,我就借钱给他;为人不善的,我就教他做好事。去到哪里,人们都顺从我,卜式有何冤事啊!” 使者说:“如果是这样,想要什麽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使者报告了朝廷。丞相弘说:“这不是人之常情,希望陛下不要允许。”于是,皇上没有接受卜式的请求。卜式回家,又到田里牧羊了。

一年多后,恰逢匈奴浑邪王等人投降,朝廷开支很大,国库空虚,贫民大迁徙,所有费用都靠朝廷补给,朝廷没法完全供给。卜式又拿出了20万给河南太守,用来发给迁徙的民众。河南上报富人救济贫民的名单,皇帝认出了卜式的名字,说:“这是以前希望捐出一半家产帮助边疆的人!”皇帝于是把卜式尊为长者,召见卜式,任命他为中郎。

起初,卜式不愿意做官,皇帝说:“我有羊在上林苑里,想让先生去牧养它们。”卜式做了郎官后,穿著布衣草鞋去牧羊。一年多后,羊肥壮又繁殖很多。皇帝探访他牧羊的地方,对这很满意。卜式说:“ 不仅仅是羊,治理人民也是这样。按时起居,凶恶的立即除去,不要让他败坏整个群体。”皇帝对他的话很惊奇,让他管理人民,有政治声誉。皇帝认为卜式朴实忠厚,任命他为相。

篇5:《卜式传》阅读答案

《卜式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9题。

卜式,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辄复分与弟者数矣。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曰: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皇上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上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岁余,会浑邪①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是时,富家皆争匿财,唯式尤欲助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召拜为中郎,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尊显以风百姓。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缑氏②令,缑氏安之。迁成皋令,将漕③最。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王太傅,转为相。会吕嘉(南越丞相)反,式上书,愿父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以尽臣节。上贤之,下诏曰:今天下不幸有事,郡县诸侯未有奋由直道者也。齐相雅行躬耕,不为利惑。昔者北边有兴,上书助官;今又首奋,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乃拜为御史大夫。

赞曰:卜式以鸿渐之翼困于燕雀,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

(取材于《汉书》)

注释:①浑邪:匈奴首领名。 ②缑氏:县名。 ③将漕:办理漕运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输家财半助边 输:捐献

B.此非人情 人情:礼节应酬

C.于是上久不报式 报:答复

D.今又首奋 首奋:首先站出来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弟尽破其产 其皆出于此乎

B. 吾妻之美我者 欲令子牧之

C. 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D.焉能致此位乎 青麻头伏焉

7.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卜式忠君爱民的一组是( )

①臣生与人亡所争 ②愚以为贤者宜死节

③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 ④愿输家财半助边

⑤乃召拜为中郎,赐爵左庶长 ⑥齐相雅行躬耕,不为利惑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8.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卜式与他的弟弟分家时,自己只要了一百来只羊,把其他田地、房屋等都留给了弟弟。他弟弟家业尽破,他又多次相助,这说明卜式是一个友爱兄弟的人。

B.从卜式愿意拿出一半的`家产抗击匈奴、出资二十万作为迁徙百姓的花费、主动请求奔赴南越决一死战等事件中可以看出卜式是一个不吝啬钱财、不图回报、忠心为国的人。

C.卜式愿意资助朝廷抗击匈奴,却什么事情也没有求;被封为中郎官却不愿意做,宁可替皇上放羊。在皇上看来,卜式是一个品德高尚但不善于表达的人。

D.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说明在作者看来,卜式牧羊出身,以财输边,从给皇上牧羊一直到被封为御史大夫,主要原因是遇上了好机会。

9.翻译:

(1)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3分)

(2)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缑氏令,缑氏安之(4分)

篇6:卜式传的阅读题及答案

卜式传的阅读题及答案

卜式传

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自《汉书》,有删改)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使者以闻 (2)布衣草履而牧羊

(3)岁余,羊肥息 (4)上过其羊所,善之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臣生与人无争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B.以田畜为事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布衣草履而牧羊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愚以为贤者宜死节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苟,子何欲?

(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20.第①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2分)

21.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3分)

答案

17.(4分)(1)使……知道(2)穿着布衣(3)繁殖(4)认为……好

18.(2分)C

【A、介词,和、同/动词,参加、参与;B、动词,当作、作为/介词,替;C、全是连词,表修饰;D、助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9.(6分)(1)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苟”、省略句、宾语前置,各1分)(2)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它或他)损害群体。(“以时”、“辄”,句意,各1分)

20.(2分)丞相认为付出后要求回报是人之常情,卜式则为国家无私付出,不求回报,所以被认为不合“人情”。

21.(3分)皇帝开始不太了解卜式的为人,接着认识到他是忠厚的长者,最后发现他有治国才能。(答对1点给1分)

篇7:《汉书?卜式传》“卜式,河南人也”阅读答案

《汉书?卜式传》“卜式,河南人也”阅读答案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式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式辄复分与弟数矣。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上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上不报,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

岁余,会浑邪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乃赐式外繇四百人,式又尽复与官。是时富家皆争匿财,唯式尤欲助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召拜为中郎,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尊显以风百姓。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屩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缑氏令。缑氏便之;迁成皋令,将漕最。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王太傅,转为相。

会吕嘉反,式上书曰:“臣闻主愧臣死,群臣宜尽死节,其下驽者宜出财以佐军,如是则强国不犯之道。臣愿与子男及临淄习弩博昌习船者请行死之,以尽臣节。”上贤之,下诏曰:“齐相雅行躬耕,随牧畜蕃,辄分昆弟,不为利惑。日者北边有兴,上书助官。往年西河岁恶,率齐人入粟;今又首奋,虽未战,可谓行义于内矣。其赐式爵关内侯、黄金四十斤、田十顷。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节选自《汉书卜式传》)

【注释】①屩(juē):草鞋。②缑(gōu)氏:与下文“成皋”、“临淄”、“博昌”均为地名。③漕:漕运,水道运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

A.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

B.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

C.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

D.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县官在古代有三种含义,一是县级的长官或官吏,二是朝廷、官府,三是天子的别称。这里指天子。义同《送东阳马生序》中“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的“县官”。

B.外繇指戍边的徭役。按汉时规定每人每年戍边三日,即每人一生服役约一年。不去者则每年出钱三百作为戍边者开支的.来源之一。这三百钱叫做过更或更赋。

C.郎即郎官,在汉代是负责护卫陪从,以备顾问差遣的帝王侍从官郎中、中郎、侍郎和议郎的通称,中郎的职责是管理车、骑、门户,担任皇帝的侍卫和随从。

D.上林即上林苑,秦朝始建,汉武帝扩建,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是包罗多种多样生活内容的园林总体,是秦汉时期建筑宫苑的典型,亦是汉武帝的尚武练兵之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符合原文的一项是(3分)

A.卜式看重手足之情,分家时将不动产尽数留给弟弟,只要了一百多头羊,致富后又分给破产的弟弟许多财产。

B.卜式养羊致富,富后不忘国家,不仅一再向国家和官府捐献家财,而且还把受奖赏的钱全部上缴官府。

C.卜式认为,只要贤德之人为民族气节而死,富人捐财助边,就能消灭匈奴。但其义举被公孙弘歪曲。

D.卜式以养羊之道治民,政绩卓著,百姓拥戴,先后担任缑氏、成皋县令,后官至宰相,深受皇上的器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5分)

(2)往年西河岁恶,率齐人入粟;今又首奋,虽未战,可谓行义于内矣。(5分)

参考答案

10.D(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

11.A(“县官”在这里应是指朝廷)

12.B(A不止是“不动产”,应是“田、宅、财、物”;C关系错,“只要……就”改为“只有……才”;D“宰相”错,应是“齐相”。)

13.(1)不只是放羊,治理百姓也是像这样,要让它们按时起居,凶恶的就立即除掉,不让它危害一群。(5分,每个分句1分)

(2)以前西河收成不好,带领齐地的人缴纳粮食;现在又首先站出来(请缨),虽然还没有参加战斗,可以说他的节义已经在上书的言辞中表现出来了。(5分,每个分句1分)

篇8:“卜式,以田畜为事,有少弟”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卜式,以田畜为事,有少弟”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卜式,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辄复分与弟者数矣。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曰:“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皇上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上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岁余,会浑邪①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是时,富家皆争匿财,唯式尤欲助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召拜为中郎,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尊显以风百姓。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缑氏②令,缑氏安之。迁成皋令,将漕③最。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王太傅,转为相。会吕嘉反,式上书,愿父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以尽臣节。上贤之,下诏曰:“今天下不幸有事,郡县诸侯未有奋由直道者也。齐相雅行躬耕,不为利惑。昔者北边有兴,上书助官;今又首奋,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乃拜为御史大夫。

赞曰:卜式以鸿渐之翼困于燕雀,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

(节选自班固《汉书》,有改动)

注:①浑邪:人名。 ②缑氏:县名。③将漕:领送漕粮。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输家财半助边。

输:捐献

B.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

见:我

C.于是上久不报式。

报:答复

D.上过其羊所,善之。

善:认为……好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焉能致此位乎?

于是余有叹焉!

B.尊显以风百姓。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C.上贤之,下诏曰……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D.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卜式靠牧羊致富,但为了抗击匈奴,他愿意把一半家产交给官府作为边境作战的费用。皇上觉得这个人情太重了,并担心卜式会因此而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所以没有接受卜式的家产。

B.当富豪人家纷纷隐匿家产时,卜式却热衷于拿出家产去资助官府。皇上重赏了卜式,是出于鼓励富商能够顾念国家、支持自己的政策的目的。

C.皇上对卜式的用管理羊群的方法来管理老百姓的理论颇感兴趣,想试一试他的本领,便封他为缑县令,果然缑氏百姓反映很好;出任成皋县令,办理漕运的政绩又被评为最好。这样皇上更重用他了。

D.南越吕嘉谋反时,卜式上书朝廷,请缨出战,愿意父子两人奔赴前线,决一死战,以力效国。皇上认为他们虽然不可能上战场,但有这种保卫国家的心意就已经很难得了。

11.联系全文看,下列关于卜式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式与他的弟弟分家时,自己只要了一百来只羊,把其他田地、房屋等都留给了弟弟。他弟弟家业尽破,他又多次相助,这说明卜式是一个友爱兄弟的人。

B.从卜式愿意拿出一半的家产抗击匈奴、出资二十万作为迁徙百姓的花费、主动请求奔赴南越决一死战等事件中可以看出卜式是一个不吝啬钱财、不图回报、忠心为国的人。

C.卜式愿意资助朝廷抗击匈奴,却什么事情也没有求;被封为中郎官却不愿意做,宁可替皇上放羊。在皇上看来,卜式是一个品德高尚但不善于表达的人。

D.“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说明在作者看来,卜式牧羊出身,以财输边,从郎官、县令升至御史大夫,主要原因是遇上了好机会。

12.翻译上面文言文段中划线的句子。(8分。)

(1)皇上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3分)

(2)使者以闻。上以语丞相弘。(2分)

(3)会吕嘉反,式上书,愿父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以尽臣节。(3分)

参考答案

8、【答案:B】(“见”表被动)

9、【答案:B】(都是表目的的连词;A、第一个“焉”是“怎么”的意思,第二个“焉”句末语气词,无义。C、第一个“之”是代词,第二个“之”是音节助词。D、第一个“于”是从的意思,第二个“于”表被动。)

10、【答案:C】(A原因是因为公孙弘认为“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作教化的楷模而扰乱了法纪”。B皇上重赏卜式,是因为他认为卜式终究是一位性情忠厚的人,当然其布告天下有以此来教化百姓的目的,但不能说完全是为了鼓励富商大贾。D“皇上认为虽然他们最终不可能会真正上战场,但有这种保卫国家的心意就已经很难得了”是对原文“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意思的曲解。)

11、【答案:C】(“不善于表达自己”概括不当)

12. [共8分]

(1) 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效死来保全节义,有钱财的人应该捐献钱财,这样,匈奴就可以消灭了。”[3分,“诛”译为“攻打”或“讨伐等,译为“杀”不给分。“愚”译为“我”;“死节”译为“为气节而死”或“效死来保全节义”都可以。]

(2)[2分] 使者把他的话报告给了皇上。皇上把卜式的话告诉丞相公孙弘。[句中三处省略,两处为介词宾语,译出任一处给1分;“闻”译为“禀告”“报告”等;]

(3)[3分]适逢(南越丞相)吕嘉谋反,卜式上书说,他父子愿意与齐国善于射箭操船的人一起到南越决一死战,以尽为臣的节义。[“会”译为“适逢”等1分,“习弩习船者”译对1分,全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卜式以耕田畜牧为业。有一个年幼的弟弟,等到弟弟长大成人,卜式就从家里搬出来,只要了家中畜养的一百多头羊,田宅房屋等全都留给了弟弟。卜式进山牧羊,十多年,羊达到一千多头,买了田地宅舍。而他的弟弟却尽破他的家产,卜式就又多次把自己的家产分给弟弟。

当时汉朝正在从事征伐匈奴的战争,卜式上书,愿意捐献一半家产资助边防。皇上派使者问卜式:“你是想做官吗?”卜式说:“我从小放羊,不熟习做官的事,不想做官。”使者问道:“莫非是家中有冤屈,想要申诉冤情?”卜式说:“我生来与人无争,同乡的人中贫穷的,我救济他;品行不好的,我劝导他;我所住的地方,人们都听从我卜式,我怎么会被人冤屈!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效死以保其节义,有钱财的人应该捐献钱财,这样,匈奴就可以消灭了。”使者把他的'话报告给了皇上。皇上把卜式的话告诉丞相公孙弘。公孙弘说:“这不是人之常情。这种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作为教化的榜样而扰乱正常的法规,希望陛下不要答应他的请求。”于是皇上很久没有答复卜式的上书,过了几年,才打发他回去。卜式回家后,依旧耕田放牧。过了一年多,恰逢匈奴浑邪王等人投降,朝廷花费很大,仓廪府库都空了,贫民大量迁徙,都仰仗朝廷给养,朝廷没有能力来全部供养。卜式又出资二十万给河南太守,用来接济那些迁徙的百姓。河南太守上报富人助济贫人的名册,皇上记得卜式的姓名,说道:“这原是以前想要捐献一半家产资助边防的那个人。”当时,富豪(为了逃税)争相着隐匿家产,唯有卜式想要资助边防费用。皇上于是认为卜式终究是一位性情忠厚的人,于是召见卜式并拜他为中郎,赐爵为左庶长,田十顷,并布告天下,使他尊贵显荣,用来教化百姓。

起初,卜式不愿做郎官。皇上说:“我有羊在上林苑中,想让你去牧养它们。”一年多后,羊长得肥壮,而且繁殖了很多。皇上路过他放羊之处,很赞许他。卜式说:“不只是放羊,治理百姓也是像这样:让它们按时起居,凶恶的就立即除掉,不让它危害一群。”皇上对他所说的话感到惊奇,想试一试让他治理百姓。封他为缑氏县令,缑氏人都安于他的治理。又调为成皋县令,办理漕运的政绩为最好。皇上认为卜式为人朴实忠厚,(于是)封他做齐王太傅,后来又封为丞相。适逢(南越丞相)吕嘉谋反,卜式上书说,他父子愿意与齐国善于射箭操船的人一起到南越决一死战,以尽为臣的节义。皇上认为卜式贤良,下诏说:“如今天下不幸发生了战事,郡县诸侯没有依正直之道奋起的。齐国丞相卜式其行雅正,亲事耕种,不为利益所惑。过去,北方发生了战事,他曾上书要捐献家产帮助官府保卫边疆;现在又首先站出来,虽然没有参加战斗,可以说他的义是从内心里表现出来的。”于是,拜卜式为御史大夫。

评论说:卜式就像鸿雁有威仪的羽翼没有飞起时却被燕雀所轻视一样,其行迹远藏于放牧猪羊的事情上,若不是遇到了好的时机,怎么能达到这样的地位呢?

篇9:《韩愈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 堂房亲属

B.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笨拙,不擅长

C.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定罪

D.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雕刻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此论喧于朝列 称荐于公卿间

B.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C.执政览其文而怜之 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

D.与人交,荣悴不易 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愈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自幼刻苦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终成一代名士。

B.韩愈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才酌情内移到江陵任职。

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

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总不改变态度。他跟孟郊、张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7. 翻译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5分)

(2)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5分)

参考答案

4.C(因为)

5.B(A介词,在。B认为/把。C代词,代韩愈。D介词,跟)

6.A(“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说法与原文不符)

7.(10分)①裴锷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5分。译对“省父” “序”“饯锷”各得1分,省略句1分,其余部分译对大意得1分)

②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皇帝)诉说碑文失实,(皇帝)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5分。补出主语“皇帝”1分、译对“禁中”“因”“诉”各得1分,其余部分译对大意得1分)

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韩愈三岁时丧父,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认为是孤儿,所以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等到应举进士科,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很是为他宣扬美名,由此在当代知名。随即韩愈考中进士科。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董晋幕府撤除后,徐州张建封又请他到自己幕府充当宾客佐僚。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后调任四门博士,转任监察御史。德宗晚年,一些部门随意发布政令,宰相不能独立掌管机务。宫市的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的弊端,谏官议论过而德宗不听。韩愈也曾递上数千字的章疏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后改任江陵府掾曹。

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排挤贬黜,作《进学解》来自己开导自己。宰相看了这篇文章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转任考功郎中、知制诰,拜授中书舍人。不久有不喜欢韩愈的人,搜集他过去的事情,说他以前降职任江陵府掾曹时,荆南节度使裴均待他优厚,裴均的儿子裴锷平庸粗鄙,最近裴锷回家看望父亲,韩愈写序为其饯行,还亲切地称呼他的名字。这一议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此韩愈改任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他上奏请韩愈任行军司马。淮西和蔡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朝廷,因立功授任刑部侍郎,宪宗还下诏命韩愈编写《平淮西碑文》,韩愈在碑文中较多记述了裴度的事迹,而就当时首先进入蔡州活捉吴元济一事而言,李愬功劳为第一,所以李愬对碑文不服。李愬的妻子经常出入宫中,借机向皇帝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便下诏叫人磨掉韩愈写的碑文,并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碑文并刊刻碑上。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别人交往,无论人家荣辱沉浮他都不改变态度。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关系友好,孟郊、张籍名声和地位还不显达时,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间称赞推荐他们,结果张籍终于考中进士科,仕宦之途顺利。后来韩愈虽然显贵,但每遇公事之暇,就和他们交谈会餐,论文赋诗,和昔日一样。然而他对待诸权门豪士,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他还颇能奖掖鼓励后辈,招入家中的十有六七人,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不上了,也和颜悦色地不在意。他总是把振兴名教和弘奖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经他资助出嫁的内外亲戚及朋友的孤女多达十人。

篇10:《诸葛亮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t、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⑥之亚匹⑦矣。

【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②约:省减,简化。③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悔改。⑤物:人,百姓。⑥亚匹:同一类人。⑦管、萧:管仲、萧何。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理:

(2)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 释: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翻译:

(2)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翻译:

10.【乙】文中称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甲】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诸葛亮的“识治”体现在哪里。(3分)

答案:

8.(1)治(1分)

(2)释放,赦免(1分)

9.(1)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遗憾的。(2分)

(2)善言善行哪怕再小,也不会不奖赏;为非作歹哪怕再轻,也不会不贬黜。(2分)

10.答案示例:希望后主能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知人善任,举荐了一批忠臣良将。(3分)

【乙】参考译文:

诸葛亮担任宰相,抚恤百姓,公布礼法规矩,精简官职,(要求百姓)顺从权威和法制,坦诚待人,公正无私。(凡是)忠于职守、有益时事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定会奖赏,(凡是)触犯法令轻慢无礼的人,即使是亲人也必定会处罚,坦诚认罪、传布真情的人,即使犯了重罪也必定会赦免;说话浮夸、巧言饰过的人,即使只是犯了轻罪也必定会被惩治。善行无论多么小,没有不奖赏的;恶行无论多么细,没有不抑制的。(处理)各种事务精明干练,管理事情着重在它的根本,依照官名(来)要求人尽到职守,(对于)造假的人不予录用。最后全国的百姓都敬畏他,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因为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明白。(诸葛亮)真可以称得上是懂得治国之道的好人才,和管仲、萧何是同一类的人。

1.班超翻译的阅读答案

2.《目不见睫》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3.卖酒者传阅读答案翻译

4.李白《清溪行》阅读练习及答案翻译

5.女娲补天阅读答案及翻译

6.高山流水翻译阅读答案

7.《朱敬则,字少连》阅读答案及翻译

8.塞翁失马翻译阅读答案

9.王翦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10.阅读题《羌村(其二)》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篇11:《华歆传》翻译及阅读答案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高唐为齐名都,衣冠无不游行市里。歆为吏,休沐出府,则归家阖门。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太祖征孙权,表歆为军师。魏国既建,为御史大夫。文帝即王位,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及践阼,改为司徒。

黄初中,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歆举管宁,帝以安车征之。明帝即位,进封博平侯,转拜太尉。歆称病乞退,让位于宁。帝不许。临当大会,乃遣散骑常侍缪袭奉诏喻指曰:“朕新莅庶事,一日万几,惧听断之不明。赖有德之臣,左右朕躬,而君屡以疾辞位。夫量主择君,不居其朝,委荣弃禄,不究其位,古人固有之矣,顾以为周公、伊尹则不然。洁身徇节,常人为之,不望之于君。君其力疾就会,以惠予一人。将立席几筵,命百官总己,以须君到,朕然后御坐。”又诏袭:“须歆必起,乃还。”歆不得已,乃起。

太和中,遣曹真从子午道伐蜀,车驾东幸许昌。歆上疏曰:“兵乱以来,过逾二纪。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虽有二贼负险延命,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时动。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恐不复奉望銮盖,不敢不竭臣子之怀,唯陛下裁察!”帝报曰:“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贼凭恃山川,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诸将以为不一探取,无由自弊,是以观兵以窥其衅。若天时未至,周武还师,乃前事之鉴,朕敬不忘所戒。”时秋大雨,诏真引军还。太和五年,歆薨,谥曰敬侯。

(选自《三国志·华歆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有二贼负险延命负:仗恃

B.命百官总己,以须君到总己:各管自己的职事

C.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克:取胜

D.顾以为周公、伊尹则不然顾:考虑

2.华歆认为应该“以征伐为后事”,其理由是:()

①兵乱以来,过逾二纪

②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

③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

④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

⑤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

⑥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⑤⑥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华歆在明帝即位后,称病乞退,是因为他效法周公、伊尹,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B.华歆认为,应该把治国放在首位,而治国的核心是民众的安居乐业,只有这样,国人欢迎,东吴、西蜀的民众也会拖儿带女地前来投奔。

C.华歆认为,三国鼎立局面业已形成,“二贼”有险要的地势可以依托,贸然进攻必定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所以不能再用兵。

D.魏明帝并没有接受华歆的进谏,表示要效法“二祖”,尽快完成统一大业。

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高唐为齐名都,衣冠无不游行市里。(5分)

(2)贼凭恃山川,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5分)

【答案】

1.D

2.C

3.B

4.(1)高唐县是旧齐国的著名都市,官吏们都喜欢游走于大街抛头露脸。(2)贼依凭秦岭长江(分裂国家),祖父、父亲两人生前(一直为消灭他们)而不辞劳苦,也没有平定。朕岂敢以为自己比祖辈能行,吹嘘必然能踏平他们!

【解析】

1.试题分析: “顾”在文中表转折,是 “只是”的意思。

考点:理解文中词语含义。

点评:本题将实词和虚词放在了同一道题中进行考查。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方法是一样的。本题一般用代入法是最快捷的方法,代入后可以从语法角度、语意角度考虑正确与否。

2.试题分析:①言兵祸连绵;⑥言自己年老体衰

考点:筛选文中信息。

点评: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它们可以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文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对题干要求不仔细推敲,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

3.试题分析:A.周公、伊尹并没有“乞退”,华歆也并非仿效二人; C.文中是“以征伐为后事”,并不是“不能再用兵”。D.“朕敬不忘所戒”表示接受了建议。

考点:分析文章内容。

点评:此类题实际上是对文言文文意的概括和分析,它的一般解法就是比对排除法:将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到,归纳出原文的文意,然后和选项进行比对,从而辨别出正误。只是各选项对错误处的设置比较细腻,所以做题时要细致。本题四个选项中有三个是错误的。

4.试题分析:(1) “为”判断动词,是;“衣冠”官吏;“游行”游走。每个得分点各1分,大意对2分。

(2)“凭恃”依凭; “克平”平定;“自多”认为自己比祖辈都行。每个得分点各1分,大意对2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点评: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每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都要有所体现,还要考虑句式的特点,有的还要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有的语气要体现出来,翻译出来的句子要简明通顺。

★ 《王夫之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 《后汉书·桓谭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 《刘行本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 《新唐书·李德裕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 《周洪谟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 《新唐书·崔光远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 隋书﹒元岩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 《后汉书·阴兴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 明史翟銮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 《旧唐书姜师度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点击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