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是漂亮的小编给家人们分享的白鹿原观后感(精选3篇),欢迎参考阅读。
白鹿原观后感 篇一今天刚好看到第20集,姐夫对嘉轩说了这句话:“凡物之骤为之而追成焉者,其器小也;物之一览而易尽者,其中无有也。”意思是:凡是急着完成的东西,它的器物容量小;看一眼就看完的,它内里就没有什么内涵。寥寥数语,就概括出了精华,不由自主的去寻找原文,出自曾国藩的《送郭筠仙南归序》,心里十分震撼,此前历史课上点印象里面,对曾国藩评价不算好也不算坏,看到这句话,不由的刷新自己的认知,我想能写出这句话的,应该对国家也是负责的。今日姑且不谈曾公,回到我们的主题。
剧中该篇,白孝文一直和黑娃他们不对付,嘉轩身为父亲很为难。于是找着去姐夫朱先生那里,姐夫在和嘉轩讲述之前,曾给嘉轩的儿子白孝文,让他抄写五十遍,朱先生知道他抄不进心里去,但还是期望他明白。最后还给嘉轩说,还记得那日你姐夫生孩子的事吧,那日我慌成一团,兆鹏问我平日总讲格物致知,为何此事就不能格呢?当时娃的眼睛里,分明已经有了答案。大义面前,情,其实也是可以格的。小时候灵灵哭着闹着不裹脚,也是如此。很早很早,他们要走的路其实已经定好了。随后就是黑娃他爸说,黑娃跑了,画面转到黑娃,右手挥舞着工具,左肩的。背包随着奔跑颠簸,路旁点麦浪也随风摇摆,好似为黑娃点出走欢呼起来,恭喜他走出去了。此时的画面,路上空荡荡,镜头给的路也笔直平坦,秋季的稻田金黄,不知道是不是在暗示看似美好的前方,只有你在前行,孤独的你是否能够承受未来之沉重?改变容易,革新难,也就是从这集开始,电视剧点主题渐渐分明,初见端倪,每每视之,收获颇深。
很有幸选择了这部电视剧,纵观现在某些影视剧场,我想也可以用第20集点那句话来描述吧,骤为之而遽成,其器甚小,时间不够,仓促而为,虚弱苍白,了无生气。
白鹿原读后感 篇二看完白鹿原已经是一个星期前的事情了,看完的感受就是好看,无话可说,好像穿过了一段历史。
一个家族为何获得长活得好最主要的就是家风,家风正一家人大概活得都不错,就好比一个人定下了一个·规矩,一家人都去遵守,心存敬畏,于家来讲就是家风,于国来讲就是法律,有人遵守,一个国家才会欣欣向荣,但是法律是靠暴力去逼你不去做一个坏人,而家规,则是靠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靠个人的意志去遵守,这就考验到父辈们教育子女的能力,在不把孩子打死,每天都能保证孩子吃顿饱饭的情况下把孩子教育好属实考验父母的智慧,而这种智慧也和家风一样,是从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所以说家风这种东西和厨师的秘方一样,都是几代人的智慧所凝结成的,你有一套独特的方案,别人没有就体现出了你的优势。
最重要的就是物质,人都说寒门出孝子,出不出孝子我不清楚,但是但是富贵人家的孩子就是比所谓的寒门有优势,几代人累积的财富可以轻松的敲开上流社会的门,更能轻松养活十七八个孩子,穷人家就算生的再多也养不起,连吃口饭都成了问题中的问题,更别提升官发财了,所以说故事我们可以听,但是不能盲从,地主家的孩子大概率还是地主,穷人家孩子大部分还是穷人。
白鹿原观后感优秀范文字 篇三很久没有读过这么长的书了,但是读起来却比想象得轻松很多,我想这主要是因为本书的故事本身引人入胜,而故事的推进节奏非常的合我的阅读习惯。故事徐徐展开,每一章都会有事情发生,要么是重要的事情,要么是没想到的事情,但故事由没有过于用力,因此不会让人急迫地想要翻完,以至于由于丧失耐心而半途而废。
回忆整本书,最让我情绪波动和留下深刻印象的情结应该是鹿子霖让田小娥去勾引白孝文了。读到该处时,我心头燃起了难以平息的愤怒,以至于无论往后发生了什么我都难以原谅鹿子霖,无法原谅这种狠下心来毁他人人生的恶毒行为。我深深地感到痛心,一个青年因此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如果说白孝文死于饥饿或什么的,也许这种痛心还能早些平息,但是他又开启了人生新的阶段,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最终故事的结尾,他成了那个表面上的赢家,成为了村长,彷佛他以另一种形式成为了他本应该成为的白鹿村的族长,但是我始终不能摘掉悲伤的眼镜去看待他,我心中充满了憋屈,既不是对他落魄时的同情,也不是对他扬眉吐气时的欣慰,我对他的遭遇的感受,好像自己发现被他人算计时的屈辱和不愿面对,因此当他在这条崭新的道路上走向“成功”时,我也觉得这种“成功”只是因为无奈,充满着悲凉的色彩,让人不屑又心痛。当然事实是,白孝文后来的顺风顺水并非鹿子霖所能算计得到的,甚至鹿子霖最终也算因为此事而自食其果,这也丝毫不能解开我心中的疙瘩,只是感受到了悲剧的扩大。也许我的这种想法是病态的。
由于从未看过这本书的电影或者电视剧,也没有看过相关的读后感或文章,因此这本盛名已久的书对我而言只是一本普通的新书。这是我一贯的风格,比如我看电影,几乎从来不会再看过电影之前去看预告片或者点评或者解析,我是想以一张白纸的心态去阅读和观赏,试想一下,在阅读过程中,由于耐不住性子而翻到这本书的最后一页了解到原来故事是这样结束的,我还如何坦然地去接受过程中的展开,也许这是因为我是个结果主义者,觉得知道结局是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这也无所谓,我接纳我的这个习惯。
也正因为如此,当我读完书去查相关读后感时,发现田小娥在影视作品或者评论中的出现频率时,我就马上停下了阅读他人的评论,想先记下自己最初的感受。
对于田小娥,起初我并没有多么注意。她的故事的开端是常见的,一个年轻美貌的一般家庭的女子,嫁给了比自己年长许多的富贵家庭的老爷,在这个家庭没有多大的地位。直到她死后她的鬼魂一次次地出现,我才意识到作者在这个人物上寄托了更多东西,她是个重要人物。我曾在阅读过程中觉得这个人物有一些不真实,一个柔弱的女子,在黑娃走后,独自生活在不被周围的人所认可的陌生环境当中,而且还是住在被遗弃的村外的破旧窑洞中,在那个不安的时间里,在年馑的时候,还有足够的吃的来做臊子面,还有毒品。我依旧觉得这里的描写有一些缺失,或者说我并没有读懂这个角色。我仅仅是意识到了她的不易和独立。其实田小娥是一个有骨血的人,当她说愿意与黑娃平安地度日时,我是怀疑的,但她做到了。当她承认自己害了一个好人的时候,当她把尿撒到鹿子霖脸上的时候,我感到很震惊也很高兴,还是有善恶分明的人在的。她轻易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接纳了自己,如果不想说得这么有觉醒色彩地说,她,或者说白鹿村的大部分人,他们并没有追求高尚的人格或价值观,他们只是在自己的道德约束下,活着而已。
其实不光是她,白鹿村的年轻一代的独立很令我佩服。其中以灵灵为最。少年离家去读书,投身于革命运动便一生为之奔波,不再挂念家中父母,也同样不再被挂念。她冒着生命危险组织各种活动,她大着肚子在各地转移,最后年纪轻轻冤死于她所认可和终身追求的集体和家中。她化身白鹿回头流泪的那一刻留在了我的心里。她唯一为自己所做的事就是嫁给了鹿兆鹏,而这又与她的信仰有着天然的联系。她为什么而活呢?不是丰收的土地,不是父母的满意,不是富足的金钱,甚至不是为了自己,她不同于我身边的任何一个人。
以地方命名的书籍,它描写的是群像。白嘉轩结婚了,他爹死了,他有孩子了,白孝武结婚了,白孝文结婚了,他有孙子了,白孝义也结婚了,故事还将继续,白鹿原也还在,但是不再这么重要,不再这么热闹了,“出去的人不会再回来了”。中国乡村的衰败不只这一家,我小时候爷爷奶奶的村子还是很多人的,还搭台子唱戏,小孩子在村里乱跑,丰收的季节大家都在干活,家家户户都有人都有生气,每年过年都要摆开桌子待客。现在一年或两年回去一次,跟着去扫墓,院子都是尘土和落叶,村子里安安静静,没有人声也没有动物声,留下的只有一些老人,搬着板凳坐在某个地方,年轻人都不在了,没有人会再花钱整饬房子,因为没有必要了,连面子都不想撑了。因为社会发展了,发展总是要摒弃一些东西,同时迎来一些东西,大城市的日益繁荣和村庄存在感的消逝是相伴的,其实没什么可悲伤的,以旁观者个眼光,当数十年后,白嘉轩坐在那拆了又建修了又补的房子前,被来人告知灵灵的死亡时,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情,曾经他活跃和引以为豪的这个村庄,是否已经只留下了厚厚的尘土和年迈的伙伴们,要不满于年轻人对传统的不珍惜,还是要悲哀于一切不在的凄苦和年轻时无谓的坚守,或许,我想,只是认识到也许历史上的一切都是局限的,不需比较和算计。
白嘉轩是个神奇的人物,他的品行端正,这种端正却没有任何委屈自己去维持这种端正的行为,他的行为和内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他原谅黑娃,他接纳孝文,以及他的低头都是心之所想,行为之所到。这种统一性带给他宁静和问心无愧,这种人是很难改变的,因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渗透他,能渗透和改变他的只有他自己。他的不可反驳性深深地影响了孩子性格的形成,大儿子和二儿子像他,二儿子不用说,即使成家立业也一直想要获得父亲的认可,他是否能走出父亲的影响呢,大儿子像他,难以原谅自己的错误,也不愿意向他人包括自己的父亲低头,大儿子后期更像鹿子霖吧,他最终对黑娃的出手出乎了我的意料,他永远难以逃离命运对自己的摆弄。而女儿白灵却十分不同于两个哥哥。在父亲和哥哥的影响下,三儿子很难长大。
鹿子霖的一生都在于他的争强好胜,我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小时候,他就成长了好色爱酒狠心的人了。但是他的一对儿子却十分优秀。深情的兆海和坚定的兆鹏,都是奋进的年轻人。他们的心扎根于白鹿原,但他们的奋斗却在本书所描写的白鹿原之外,我们无从了解,但是可以想象两个充实的生命。
黑娃的一生是传奇的,厌恶读书而继续务农,但由于朋友而接触到共产党后,为之奔波,失败后成为土匪,后来归于国民党安排下,但最终成就共产党事业,看透纷争后归于平静爱上学习,但命运不许,时局安顿了但死了。黑娃的一生正如他所说“从不负人”,但不负于人并不是一个人生活之所爱,他用了一生去寻找生活的意义。田小娥是他生命中重要的人但却并没有影响他人生的展开。
朱先生像神仙一样,学识眼界令人佩服。无奈现实冲击着他的信仰,因为他的智慧中没有对于黑暗和不堪的研究。他是真正的儒家的代表吧。
点击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