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美文网

六年级语文文章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优秀6篇)

点击全文阅读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如下是一米范文美丽的编辑为大伙儿分享的六年级语文文章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优秀6篇),仅供参考。

纪念鲁迅有感作文 篇一

暑假里,我阅读了许多鲁迅的文学作品。这一天,爸爸妈妈便带我来到绍兴鲁迅故居。虽然烈日炎炎,但是我想要遇见“鲁迅”的兴致却丝毫没有减少。

我们先来到了鲁迅故居,我一迈进院子,就往屋子的后院跑去。那里有一个大花园,那是鲁迅儿时的乐园。你们猜这是什么地方呢?对了,这就是百草园。在鲁迅的笔下,这是一个柳绿花红的乐园,可以捉蝴蝶,找蚂蚱,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现在,百草园的中间有个小菜园子,几棵柳树围在菜园四周。蝴蝶在园子里飞来飞去,偶尔还会有几只蚂蚱跳了出来,可一眨眼便不见了踪影。顿时,书中百草园的影子浮现在我眼前,我仿佛能感受到鲁迅在这里与他的动物伙伴们欢快地追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路上都开着灿烂的鲜花,不时有几只鸟儿从天上飞过。没走多久,我们就来到了三味书屋。我抬着头,四处张望。我在找鲁迅刻在桌子上的那个“早”字呢!“在这儿”,我激动地叫了起来。鲁迅的课桌被放在了一个角落里,上面的“早”字还清晰可见。这个“早”字让我感受到了那时鲁迅的自律。

细细品味了鲁迅故居后,我便立刻调转方向,向咸亨酒店走去。很快,我远远地便看到了咸亨酒店的招牌和站在路中间的“孔乙己”,他弓着腰,穿着长衫,站在柜边,好像在思考着什么。走进店里,挂在墙上的一个木牌显得格外醒目:“孔乙己欠十九钱”。孔乙己其实很少欠钱,这让我喜爱,而他的迂腐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人们的麻木不仁。

最后,我们来到鲁迅纪念馆。在这里,我参加了“遇见鲁迅”的`游学活动,这使我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的文字一直影响着我们。正像臧克家说的那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篇二

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⒊借助想象,感受六月西湖的雨之奇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⒋拓展关于西湖的古诗,进行组诗积累。

教学过程:

一、词语对接,激趣导入

1、词语对接。君子一言, ;八仙过海, ;螳螂捕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因为有美丽的西子湖,才声名远扬,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书画来赞美西湖。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杭州任职的时候就写了不少关于西湖的诗篇。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是他在西湖观景时,偶遇一场大雨后,即兴写下的。

3、说说你了解的苏轼。教师相机补充。(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

未(wèi)遮(zhē)山(shān) 乱(luàn)入(rù)船(chuán) 忽(hū)吹(chuī)散(sàn) 水(shuǐ)如(rú)天(tiān)

3、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师范读,学生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同座互读,并相互正音。

三、学法渗透,熟读成诵

1、释诗题。

读读诗题,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六月二十七日”写的是时间;“望湖楼”告诉的是地点;“醉书”告诉我们这首诗是作者陶醉后而写下的)

2、知诗人。

3、明诗意。

诗人陶醉于什么?(雨)

那么诗人在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

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

雨时: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悟诗情。

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感悟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变化快)

你能将西湖变幻莫测的美景读出来吗?

5、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写作背景:此诗是苏轼被贬杭州时所作,他希望自己也能像这急来急去的雨一样,及时得到朝廷的赦免,拥有光明前途。

2、补充苏轼关于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作业:

必做题:

⒈抄写并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⒉说说古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⒊画一画古诗所描写的情景,并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小组合作)。

⒋熟读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选做题:(组诗积累,二天内完成)

⒈积累苏轼的其他诗词(不少于2篇)。

⒉收集描写西湖的古诗(不少于2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篇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默写《江南春》。

2.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分析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

4.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感知诗歌中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3.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分享诗词积累。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同学们都会背了吗?(指名背诵。)上节课,我还给大家布置了一些课外积累的作业,大家能分享一下你们的积累吗?可以是描写黄河的诗词,也可以是刘禹锡的其他诗作。大家在分享的时候要注意朗读,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学生分享积累的诗词。)

2.自然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黄河的磅礴气势,那首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豪迈的。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的两首诗风格则迥然不同,我们来看看这首《江南春》。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揭示诗题,简介作者。

(1)教师板书诗题:江南春,学生讨论题意。(江南的春天。)

(2)简介作者。

杜牧(803—853)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以七绝最为出色。杜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出示江南春天的美景图,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描绘看到的图片。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词语。)

过渡:春天是美好的,是生机勃勃的,如果让大家只用几个词语来描绘春天,大家肯定会觉得不够全面、不够客观。那么,诗人杜牧是怎样用几句诗就给我们描绘出了生动形象的江南春景呢?请大家自由诵读全诗,感受诗中的春景。

3.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教师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自由诵读研讨,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过渡: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能不能做到读准字音,且读出感情。

(3)检查学习效果。

①指名分行朗读,相机正音,直到读正确为止。

②指名读全诗,进行比较评价。在读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语调的轻重、语音的延长以及停顿等。)

4.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过渡:这首诗如果要读得更有意味,我们还必须了解诗歌的意思。大家平时在读懂诗歌意思方面有什么高招吗?(学生讨论:抓住重点字词、查工具书、了解相关背景等。)同学们的方法都很棒,请大家借助工具书读通读懂全诗。实在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注。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勾画诗中描写的景物,标注难点。

(2)四人一组,交流学习。

学习前两句诗——晴景,写今。

①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集体订正。

[千里]这里的“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绿映红]绿叶映着红花,这里用颜色指代景物,给人丰富的联想。如绿叶衬红花,桃红映柳绿。

[水村山郭]傍水而居的小村,依山而建的城。

[酒旗风]酒旗迎风招展。

②说说这两句诗是从哪些感官来写景物的。

明确:听觉——莺啼视觉——绿,红,水村,山郭,酒旗触觉——风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描写的景色。

(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④这两句诗描绘的春景有什么特点?

(明媚、有声有色、充满生机。)

学习后两句诗——雨景,怀古。

①体会情感基调:这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还是愉悦的吗?

教师及时补充背景知识:

南朝 公元420年至589年,是东晋灭亡之后隋朝统一之前存在于我国南方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的总称。这一时期,当权者曾大兴建设寺庙,祈求神明保佑。由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让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杜牧生活的时代 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国家渐渐衰落,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而当朝的统治者却仿效南朝,大建佛寺,想祈求神灵保佑,永保江山稳固。

交流后明确:这两句诗的情感基调不是愉悦的,而是伤感的、担忧的。诗人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国家命运深深的忧虑。借景抒情的写法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②理解背景知识后,再读这两句诗,感悟诗人的担忧。

示例:诗人可能在想:希望通过建造寺院保佑江山的稳固是不可能的,南朝修了那么多寺庙都灭亡了,物是人非,我们的国家竟然还在仿效这种做法,这不仅不会巩固国家的统治,相反,会加速国家的灭亡啊!

③引导学生带着感情重读全诗。

过渡:同学们,你们能尝试读出作者的赞叹之中隐含的哀愁吗?自己先试试。(再指名读。)

5.熟读成诵,吟出诗韵。

过渡:在诗人杜牧的笔下展开的是千里江南春天的美丽画卷,寄托的是对江南春景浓浓的爱和淡淡的愁。学到这里,你们是否已经感受到了作者那份独特的情感了呢?就让我们再一次带上对江南春天的喜爱之情去欣赏江南春景吧!

(1)播放视频。(欣赏谱曲的《江南春》。)

提示:古代的许多诗歌都可以用来谱成曲,这样也方便了传播。吟吟唱唱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大家可以跟着一起哼一哼,唱一唱。

(2)再读诗歌,背诵诗歌,读出江南春日的美好和作者的忧伤。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篇四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自然段。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教学难点: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1.通过自学课文,解决生字。

2.通过读议讲练法,结合重点词句使学生了解少年闰土的特点,体会“我”与闰土之间深厚的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会写7个字,扭胯厨套猬畜窜。能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束缚稻鸡伶俐鹁鸪”等词语。

2.初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师叙述:鲁迅在1921发表的短篇小说《故乡》里,提到了儿时的一个伙伴,许多年过去了,他仍然对这个小伙伴记忆犹新,他是谁呢?

2.板书课题:少年闰土提示“闰”的写法。

二、自学指导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检测自学情况

1.检测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检测方法:学生上台板演生字、新词;板演内容由老师提问易错、重点生字、新词,或者让学生提问自我认为的易错生字词;板演后,学生集体纠正,师适时点拨。如“畜”“窜”“缚”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

2.体会、讨论理解词语的含义:祭祀、一望无际、无穷无尽

3.检测课文阅读情况:

(1)找一两名优秀生进行阅读课文,然后再随机找两名后进生进行阅读,其他学生认真听,随时发现问题,给予帮助。

(2)同桌互读。

(3)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四、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内容

1.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3)非常想看到闰土。

第二部分(4-7)我和闰土在以前玩。

第三部分(8-16)闰土给我讲许多稀奇的东西我很羡慕他的见多识广。

第四部分(17)闰土要回去了,我们都不想分开,后来还彼此寄点东西,最后一直没有来往。

2.文章主要写了闰土的几件事?

第一件事:雪地捕鸟

第二件事:看瓜刺楂

第三件事:海边拾贝

第四件事:看跳鱼儿

3.教学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本第一幅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幅画面。学生描述。

(2)轻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作者的描述和同学们刚才的描述有什么不同?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3)反馈交流,体味提升。

指名读第一句。同桌互读,并且把认为读得好的同桌推荐给大家。再请这些同学齐读,学生评价,学习读。教师点播:在闰土奔跑在一望无际的海边,穿梭在碧绿的瓜地中时,我在哪里?试想,每每回忆起这幅画面时,我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朗读第二句,刺猹──闰土不仅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

深情地读读这段话,把这幅画面,把这个小英雄深深刻在脑中。

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其间……”

指导背诵本段。

五、拓展延伸

1.抄写本课生字、词。(重点写“猬”、“畜”、“鹁”、“鸪”)

2.熟读课文。

六、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再熟读文章想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感受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少年闰土》,了解少年闰土的故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指导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2.同桌相互合作有感情熟读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学生自读闰土的话,边读边想象画面。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是闰土的哪些话?

四、探究主题,升华感情

1.学习“看瓜刺猹”

(1)作者跟闰土相处的时间虽然不长,但闰土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提到闰土,作者脑海中立即浮现处一幅画,课文哪个自然段描述了这幅画的内容,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

(2)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幅画面的内容是闰土给我讲的4件事中的哪一件?(看瓜刺猹)

(3)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写到了看瓜刺猹的内容?(10-14)

(4)指名读第10-13自然段,讨论:从看瓜刺猹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聪明、勇敢)

(5)指名读第14自然段,思考:从这一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我”对闰土的羡慕和敬佩)

2.学习“雪地捕鸟”

(1)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哪些自然段记叙了雪地捕鸟的内容。(6-7)

(2)齐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闰土是怎样捕鸟的?

(3)讨论:从雪地捕鸟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聪明、能干、机智)

3.学习“夏日拾贝”和“潮汛观鱼”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夏日拾贝”和“潮汛观鱼”的段落。

(2)全班交流:从这两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闰土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闰土知识丰富)

4.学习相识过程

过渡:这样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的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作者是不是一开始就认识呢?(不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他们相识过程的段落。(2-4)

(1)齐读第2-4自然段,指名说说“我”和闰土是怎样相识的?

(2)找一找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3)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谈谈这些外貌描写,体现了什么?(闰土的憨厚、可爱

(4)指名读,读后,小组进行讨论:“你觉得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看出闰土是一个纯朴、活泼、健康的孩子)

(5)我们这些信息是怎么获得的?学生认识到: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的。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6)让学生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抓住人物特点)

(7)课件出示人物外貌描写的优秀例子,稍作分析。

4.学习“离别”

过渡:闰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作者非常喜欢他,可惜好景不长,短暂的相聚之后就要离别,在离别之际,作者和闰土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请同学们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作者与闰土深厚的友谊和作者对闰土的怀念)

5.品读体会

(1)课文讲了闰土几件事?你对哪一件事情最感兴趣?

(2)在这四件事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自由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外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把你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1)闰土是个捕鸟高手。

(2)闰土的机智勇敢。

(3)简略学习“捡贝壳”、“看跳鱼儿”部分:体会闰土的自由自在

6.研讨表达,体会写法

(1)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个共同的体会:闰土是个活泼可爱的少年。除了外貌,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去写闰土的?请同学们画出有关句子,自己读一读。

(2)引导学生体会是从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去刻画少年闰土的形象的。学生读所画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

7.重点理解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指什么?为什么“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五、教学小结: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对故乡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六、拓展延伸

1.积累描写人物外貌和动作的词语。

2.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写一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

4.好朋友总有离别的时候,可这一别就是三十年,文中说他们从此没有见面,其实三十年他们又见面了,不过三十年后的闰土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的呢?建议大家去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七、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雪地捕鸟聪明能干喜欢

海边拾贝见多识广佩服

看瓜刺猹机智勇敢羡慕

潮汛看鱼见多识广怀念

八、教学小结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自然段。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教学难点: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1.通过自学课文,解决生字。

2.通过读议讲练法,结合重点词句使学生了解少年闰土的特点,体会“我”与闰土之间深厚的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会写7个字,扭胯厨套猬畜窜。能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束缚稻鸡伶俐鹁鸪”等词语。

2.初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师叙述:鲁迅在1921发表的短篇小说《故乡》里,提到了儿时的一个伙伴,许多年过去了,他仍然对这个小伙伴记忆犹新,他是谁呢?

2.板书课题:少年闰土提示“闰”的写法。

二、自学指导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检测自学情况

1.检测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检测方法:学生上台板演生字、新词;板演内容由老师提问易错、重点生字、新词,或者让学生提问自我认为的易错生字词;板演后,学生集体纠正,师适时点拨。如“畜”“窜”“缚”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

2.体会、讨论理解词语的含义:祭祀、一望无际、无穷无尽

3.检测课文阅读情况:

(1)找一两名优秀生进行阅读课文,然后再随机找两名后进生进行阅读,其他学生认真听,随时发现问题,给予帮助。

(2)同桌互读。

(3)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四、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内容

1.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3)非常想看到闰土。

第二部分(4-7)我和闰土在以前玩。

第三部分(8-16)闰土给我讲许多稀奇的东西我很羡慕他的见多识广。

第四部分(17)闰土要回去了,我们都不想分开,后来还彼此寄点东西,最后一直没有来往。

2.文章主要写了闰土的几件事?

第一件事:雪地捕鸟

第二件事:看瓜刺楂

第三件事:海边拾贝

第四件事:看跳鱼儿

3.教学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本第一幅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幅画面。学生描述。

(2)轻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作者的描述和同学们刚才的描述有什么不同?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3)反馈交流,体味提升。

指名读第一句。同桌互读,并且把认为读得好的同桌推荐给大家。再请这些同学齐读,学生评价,学习读。教师点播:在闰土奔跑在一望无际的海边,穿梭在碧绿的瓜地中时,我在哪里?试想,每每回忆起这幅画面时,我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朗读第二句,刺猹──闰土不仅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

深情地读读这段话,把这幅画面,把这个小英雄深深刻在脑中。

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其间……”

指导背诵本段。

五、拓展延伸

1.抄写本课生字、词。(重点写“猬”、“畜”、“鹁”、“鸪”)

2.熟读课文。

六、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再熟读文章想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感受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少年闰土》,了解少年闰土的故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指导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2.同桌相互合作有感情熟读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学生自读闰土的话,边读边想象画面。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是闰土的哪些话?

四、探究主题,升华感情

1.学习“看瓜刺猹”

(1)作者跟闰土相处的时间虽然不长,但闰土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提到闰土,作者脑海中立即浮现处一幅画,课文哪个自然段描述了这幅画的内容,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

(2)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幅画面的内容是闰土给我讲的4件事中的哪一件?(看瓜刺猹)

(3)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写到了看瓜刺猹的内容?(10-14)

(4)指名读第10-13自然段,讨论:从看瓜刺猹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聪明、勇敢)

(5)指名读第14自然段,思考:从这一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我”对闰土的羡慕和敬佩)

2.学习“雪地捕鸟”

(1)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哪些自然段记叙了雪地捕鸟的内容。(6-7)

(2)齐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闰土是怎样捕鸟的?

(3)讨论:从雪地捕鸟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聪明、能干、机智)

3.学习“夏日拾贝”和“潮汛观鱼”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夏日拾贝”和“潮汛观鱼”的段落。

(2)全班交流:从这两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闰土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闰土知识丰富)

4.学习相识过程

过渡:这样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的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作者是不是一开始就认识呢?(不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他们相识过程的段落。(2-4)

(1)齐读第2-4自然段,指名说说“我”和闰土是怎样相识的?

(2)找一找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3)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谈谈这些外貌描写,体现了什么?(闰土的憨厚、可爱

(4)指名读,读后,小组进行讨论:“你觉得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看出闰土是一个纯朴、活泼、健康的孩子)

(5)我们这些信息是怎么获得的?学生认识到: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的。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6)让学生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抓住人物特点)

(7)课件出示人物外貌描写的优秀例子,稍作分析。

4.学习“离别”

过渡:闰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作者非常喜欢他,可惜好景不长,短暂的相聚之后就要离别,在离别之际,作者和闰土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请同学们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作者与闰土深厚的友谊和作者对闰土的怀念)

5.品读体会

(1)课文讲了闰土几件事?你对哪一件事情最感兴趣?

(2)在这四件事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自由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外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把你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1)闰土是个捕鸟高手。

(2)闰土的机智勇敢。

(3)简略学习“捡贝壳”、“看跳鱼儿”部分:体会闰土的自由自在

6.研讨表达,体会写法

(1)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个共同的体会:闰土是个活泼可爱的少年。除了外貌,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去写闰土的?请同学们画出有关句子,自己读一读。

(2)引导学生体会是从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去刻画少年闰土的形象的。学生读所画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

7.重点理解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指什么?为什么“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五、教学小结: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对故乡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六、拓展延伸

1.积累描写人物外貌和动作的词语。

2.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写一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

4.好朋友总有离别的时候,可这一别就是三十年,文中说他们从此没有见面,其实三十年他们又见面了,不过三十年后的闰土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的呢?建议大家去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七、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雪地捕鸟聪明能干喜欢

海边拾贝见多识广佩服

看瓜刺猹机智勇敢羡慕

潮汛看鱼见多识广怀念

八、教学小结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篇五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认识“酶、碳、析、揭、磁、陨”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讲的?最后得出的结论

是什么?

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阅读科普文的方法。

3.通过阅读,感悟出写这类文章的法。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2.激发学生质疑、释疑的兴趣。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幻灯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精彩两分钟:

一、正确认读音下面的词语,注意带横线的字的读音。

磁场抵御猜测观测陨石枯萎稀薄银河系冥王星厌氧菌摄氏度二氧化碳嫦娥奔月酶

二、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词语

地球太阳系宇宙银河系

三、有感情地把下面的句子读两遍。

1.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

2.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一种好的习惯,一辈子用不完它的利息,一种坏的习惯,一辈子偿还不了它的债务。

新课

一、导入新课。

《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告诉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它被破坏了,我们将别无去处。茫茫宇宙除了地球之外,在不可计数的星球上,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了解的知识。

二、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宇宙生命之谜。抓住“谜”让生解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明确学习目标,请生读阅读提示,让生明白学习本课要完成的知识目标。(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

四、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勾画和批注。为小组交流做准备。

五、小组交流。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情况,为集体交流做准备。

六、班上交流。

讨论作者围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哪些内容?

生述后(展示课件)

(1)天体上生命存在具备的四个条件;

(2)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3)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

(4)科学家利用宇宙飞船对火星作了近距离的观测,揭开了火星神秘的面纱

(5)人们至今尚未能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科学家仍然相信那里存在着生命。

七、重点研读。

1.重点研读4、5、6自然段,分析哪些星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

(1)生命存在至少具备哪四个条件?

(2)反复读课文,说说为什么太阳系中为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画出来,然后和小组内同学交换一下意见。

2.重点研读7、8、9自然段,说说能否确定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其科学依据是什么?

八、交流,课文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小结。

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的问题,人类从有时候就有思考,发展到近代,科学家们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进行了探索与分析,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但从落入地球上的陨石中包含着有机分子的情况看,我们仍然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他们在哪里呢?有待我们这些未来的科学家去进一步探索。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哪些内容?

二、新课。

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讲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先提出问题(地球之外的有没有生命存在)然后进行分析(生命存在至少有四个条件——根据这些条件进行推测,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就是火星——研究证明火星表面还没有生命存在,但仍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有生命存在。最后得出结论,这仍是一个谜。

三、作者在讲这些内容时,用上了哪些方法?

四、交流学习本文后的感受。

五、拓展训练。

请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结合“神州六号”的发射成功,展开想象,写一篇与环保或飞往太空有关的作文,题目自拟。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2、通过具体语句,分析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

3、学习分析小说人物心理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齐读课题“盼”,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盼望,希望的意思。

盼,目分黑白也。——《说文解字》

盼,美目也。——《字林》

说明这个字是期待等待美好的事物,或者实现一个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看看作者要盼望一个什么美好的事物呢?盼穿雨衣。主人公在实现“穿上新雨衣”这一愿望的过程中,他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作者如何表现这样变化呢?

二)、研读课文

1、文章1-2段,这是一件什么样的雨衣?

“绿色的”“透明的”“斗篷式的”:雨衣非常美丽、便捷。

2、我初次见到它时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戴”“抖抖”“窸窸窣窣”

3、这些词体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

内心非常欣喜,迫不及待地想要穿上新雨衣。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具体表现来体会到人物的心理。

4、我盼望着穿雨衣,也就盼望着变天,我是如何盼望着变天的呢?

“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是这样想”:体现我内心十分焦急着急。

通过人物的直接描写,体现人物心理。

5、我盼变天,终于变天了,此时我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呢?

“路边的小树忽然莎啦啦地喧闹起来,好像在嘻嘻地笑。”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树被风吹动的声音,体现起风了,要下雨了。因此通过此时环境的特点,来展现人物的内心。

6、因此当我们理解人物内心时,可以通过直接描写人物内心的语句、描写人物外在表现以及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这三方面来分析人物心理特点。

四人为一组,阅读文章的5—21节,圈画出描写主人公心理的语句,并结合三个表现人物内心的方法,分析人物此时的心情。

5—15段:人物的语言、肖像(外在表现),体现主人公无法穿上雨衣内心的失望。(分角色朗读课文)

16段: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体现人物的心理。

17段:环境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体现人物兴奋愉快的心理。

20段:“挺”“小心翼翼”人物的外在表现,体现人物此时兴奋的心情。

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可以有三种方法来分析人物的心理。全篇文章作者盼望着穿雨衣的故事,把故事写得这样的一波三折,同时人物的内心更是跌宕起伏。作者盼望穿上雨衣其实就是盼望着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盼望着美好的生活。

板书:

直接描写人物内心

欣喜

兴奋

喜悦

描写人物外在表现

着急

失望

环境描写烘托心理

(七)作业

我们也会盼望着很多事情的发生,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个小片段,我此时应该是什么样的心理,补写50字,要求使用两种方法展示人物的心理。

家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吃晚饭时可以看电视。我自然“见机行事”,分秒必争地打开电视。我把视线从电视上收了回来,才发现碗已经空了。

母亲:“吃完了就去做功课吧。”

……

正是关键时刻。”

我嘟囔着,心想,我还没看完呢。

“且慢!”我急中生智,使出我的缓兵之计。

“我还没吃饱呢!”为了大饱眼福,我急忙嚷到“再来一碗!”

点击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